正文 第18章 除痰之劑(1 / 3)

十六、除痰之劑十首附四方

凡有排除或消除體內痰涎為患的方劑,叫除痰之劑。由於痰在體內隨氣機升降,無處不到,故痰涎為患引起的痰病範圍廣,病情複雜,或為咳喘胸悶,或為惡心嘔吐,或為心悸眩暈,頭痛,或為瘰癘痰核,中風驚癇,甚至莫可名狀。故昔人有“百病皆因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說。

痰的成因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而水的代謝又有脾之運化,肺主敷布,腎主水,水的氣化與腎陽密切相關。三焦外連皮膜,內及髒腑,是氣機升降出入和水液通行之路。故這幾個髒腑功能失常最易使水聚成痰。

痰從性質上說,有濕痰,燥痰,熱痰,寒痰,風痰,頑痰等。故治法相應地有燥濕化痰,潤燥化痰,清熱化痰,溫化寒痰,祛風消痰,滌蕩頑痰等方法。

氣機不利,水濕聚結生痰,痰濕又阻滯氣機,成為惡性循環,且痰隨氣升降,故除痰劑中往往酌加疏利氣機的藥物。即“氣順則痰消”之意。痰是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是標,故從水液代謝上著手才是治本之法。即所謂“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才是補天之手”。

使用治痰劑應注意:①咳嗽咯血時,宜慎用燥烈的祛痰之劑;②外感咳嗽,麻疹咳嗽,宜用宣肺解表與祛痰劑合用。不宜單用祛痰之劑;③痰的生成與氣血閉壅有關,除理氣藥外,有時可酌加活血藥。

1、二陳湯《和劑局方》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

利氣調中兼去濕,一切痰飲此為珍。

導痰湯內加星枳,頑痰膠固力能馴。

若加竹茹與枳實,湯名溫膽可寧神。

潤下丸僅陳皮草,利氣祛痰妙絕倫。

組成:陳皮15克半夏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用法:共為粗末,每次12克,加生薑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加生薑3克,烏梅一個,藥量酌情增減。

主治:脾運不健,濕痰為患。咳嗽痰多,胸膈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等。

方解:中陽不足,水濕不化聚結為濕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藏痰之器。濕痰貯肺,阻滯氣機,咳嗽痰多,色白易咯。痰濁中阻氣機,故胸膈脹滿。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惡心,痰濁隨氣上升,上幹清陽,則為頭眩。痰飲淩心,則為心悸。法當理氣調中,燥濕祛痰。方中半夏辛苦溫,體滑而性燥,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吐。生薑助其化痰止嘔逆惡心。“善治痰者,不治其痰而治其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順矣”。陳皮芳香悅脾,理氣機除脹滿,和胃止惡心嘔吐。茯苓甘草,滲濕化痰,使水濕從小便而去。甘草和中健脾,脾健則濕化。氣機利,則咳嗽寧,嘔惡,心悸眩暈除。此方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為辨證要證。

附方:①導痰湯(《婦人良方》):半夏6克南星枳實茯苓各3克甘草2克生薑3克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惡心,飲食少思,以及肝風挾痰,嘔不能食,頭痛眩暈,甚則痰厥。方中南星苦辛溫,燥濕化痰,祛風,尤善治風痰眩暈,胸悶嘔逆,助半夏化痰。枳實苦微溫,破氣化痰消痞脹之力較陳皮為強。本方較二陳湯化痰行氣之力尤大,治痰濕氣滯諸病。

②溫膽湯(《三固極一方》):即本方加竹茹,枳實各6克,主治膽胃不利,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嘔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痰熱內阻,胃氣上逆,則嘔吐幹噦。痰熱阻胸,心神受擾,心悸不安,虛煩不眠。痰熱隨氣上擾清空,蒙蔽清竅則發為癲癇。方中二陳湯化痰理氣。竹茹甘微寒,清化熱痰,除煩止嘔。枳實破氣降逆,消痰,使痰隨氣下。

③潤下丸(《證治準繩》,又名二賢散):即陳皮(鹽水浸洗)240克,炙甘草60克,共為細末,用煎餅泡成糊做丸,加淡薑湯調服,有祛痰理氣之效。

2、滌痰湯《濟生方》

滌痰湯用半夏星,甘草橘紅參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實,痰迷舌強服之醒。

組成:菖蒲6克半夏6克膽星6克陳皮6克茯苓6克竹茹3克甘草3克人參3克

用法:加薑、棗水煎服。

主治:中風痰迷,痰阻清竅,舌強不能語,舌苔黃膩,脈滑,重按無力。

方解: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係舌本,足太陰脾經亦連舌本。當中氣內虛,脾不運濕,濕聚成痰,痰貯胸膈,蒙心竅,阻滯心脾二經脈絡,故致中風痰迷,舌強語澀不能言。苔膩黃,脈滑為痰熱之象。重按無力為正體虛。濕濁內盛,痰迷心竅為本病主要矛盾,速當滌痰開竅,以免變生它病。方中菖蒲辛溫,芳香燥烈,長於化痰濁,開心竅。二陳湯化痰理氣,燥濕健脾。脾運健則痰濁不生,既除已生之痰,又防未生之痰。枳實破氣消痰。竹茹甘微寒,清熱化痰。諸藥合用,痰、熱、氣並治。熱清氣順痰消,則心竅開,脈道暢,語言漸複。若脈不虛者可去人參。痰熱盛者酌加牛黃、天竹黃、黃連。便秘者可加大黃。肝熱盛,挾痰動風者加羚羊角、僵蟲、地龍、鉤丁。竅閉深者送服至寶丹。

3、青州白丸子《和劑局方》

青州白丸星夏並,白附川烏俱用生;

曬露糊丸薑薄引,風痰癱瘓小兒驚。

組成:生天南星90克生半夏280克生白附子60克生川烏15克

用法:共為細粉末,過籮裝入生絹中,用井水擺出粉。如未盡,再用手搓揉,令粉盡出,再有渣,曬幹更研細末,入絹中如上法處理,以粉盡出為度,然後放磁盆中,日曬夜露,天明換水,攪和再曬。如此處理,春天須五日,夏天須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再用糯米粥糊和成丸,如綠豆大,小兒驚風,薄荷湯送服2~3丸。成人風痰初服5丸,加至20丸,以生薑湯送下。

主治:風痰壅盛,阻滯經絡。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痰涎壅塞,及小兒驚風,及大人頭風,婦人血風。

方解:本方是風痰壅盛,阻滯經絡,體實偏寒無熱。方中半夏、南星,燥濕祛風痰。白附子、川烏溫經逐風通絡。四藥生用,取其力猛,因四藥毒性俱大故反複用井水漂曬,以製其毒,然終是辛熱有毒之物,須是風痰屬寒,體實者才可服用。

4、清氣化痰丸《醫方考》

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爪婁實;

芩苓薑汁為糊丸,氣順火消痰自失。

組成: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爪婁霜茯苓各30克膽南星製半夏各45克

用法: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6~9克,溫開水送下。若作湯劑,藥量酌減。

主治:痰熱內結,咳嗽痰黃,稠厚膠粘,甚則氣急嘔惡,胸膈痞悶,或發熱,驚悸,不眠,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