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人參生地黃熟地黃炙黃芪天冬麥冬枳殼石斛枇杷葉澤瀉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10克,水煎溫服。
主治:消渴。口燥咽幹,麵紅心煩,小便頻數。
方解:本方主治消渴是三焦俱病,髒腑燥熱,陰虛火旺,血枯津乏而致的上中下三消俱有之證。方中生地黃、熟地黃滋腎補陰血填精,養血清熱。天冬甘苦寒,清熱生津,清肺滋腎潤燥。麥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胃之燥熱。四藥滋陰養血以潤燥。人參、黃芪、炙甘草,補脾益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石斛甘淡寒助二冬二地,清熱養陰以保津。枇杷葉苦平,清降肺胃之熱。澤瀉甘淡寒,入膀胱而疏利下焦水道以瀉腎濁。枳實行氣,疏利大腸。諸藥合用,潤燥止渴,益精血養陰,治髒腑三焦燥熱,陰虛火旺的消渴病。
12、酥蜜膏酒《千金要方》
酥蜜膏酒用飴糖,二汁百部及生薑;
杏棗補脾兼潤肺,聲嘶氣憊酒喝嚐。
組成:酥油白蜜飴糖百部汁棗肉生薑汁杏仁泥各一升。
用法:諸藥和勻,微火緩緩熬如膏狀,每次一湯匙,水酒送服,細細咽下。
主治:肺髒虛寒,外傷風寒。氣喘息短,語聲嘶塞,咳吐痰沫等。
方解:本方主治是患者素體陽虛肺虛,又曾被風寒傷肺造成氣喘乏力,語音嘶塞等。方中酥油、蜜、飴糖,均為甘潤滋養之品。經火熬成,其溫潤肺髒之力尤佳。杏仁苦平微溫,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含油質以潤肺和大腸。百部甘苦平,入肺經,潤肺止咳,對新久咳嗽均有效,取汁潤肺止咳之效尤佳。生薑汁辛溫,溫肺散寒化痰。酒性升散,助諸藥升達胸膈之間以治肺寒虛勞咳嗽。本方治肺髒虛寒之咳喘和語音不出。若是風寒鬱肺的外感實證所致咳喘聲嘶,均非所宜。
13、清燥湯《脾胃論》
清燥二術與黃芪,參苓連柏草陳皮;
豬澤升柴五味曲,麥冬歸地痿方推。
組成:黃連黃柏柴胡各1克麥冬當歸生地黃炙甘草豬苓神曲各2克陳皮白術澤瀉各5克蒼術10克黃芪15克五味子30枚
用法:共為粗末,每次15克,水煎溫服。
主治:濕熱成痿,腰以下痿軟,行走不正,或癱瘓不能動,兩足欹側。
方解:痿症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嚴重的手不能固握,足不能行,肘、腕、膝、踝關節如丟脫,漸至肌肉萎縮而不能隨意運動。因臨床上以下肢痿弱無力為主證,故又稱痿。形成原因甚多,本方主證是屬濕熱浸淫,傷及下肢筋脈肌肉所致。方中黃連、黃柏、蒼術,清熱燥濕。濕邪所生原為津液水穀運化紊亂所致。脾主運化,肺為水上閘,膀胱司決瀆,三者都與水濕的形成有關。黃芪、白術、人參、炙甘草,補脾益肺,使水穀運化輸布重健。陳皮疏利氣機,使氣化則濕化。神曲健脾燥濕消穀。當歸、地黃,滋養陰血。升麻、柴胡升清陽。豬苓、澤瀉降濁陰,利水道,使濕邪自小便而出。四藥合用、升清降濁,使升降有職。燥濕、利濕之藥易耗陰液,麥冬、生地、五味子,清熱保津,使利濕而不傷陰。諸藥合用,清熱燥濕,益氣養陰,標本兼顧,治濕熱所致的痿。
增輯
1、沙參麥冬飲《濕病條辨》
沙參麥冬飲豆桑,玉竹甘花共合方;
秋燥耗傷肺胃液,苔光幹咳此堪嚐。
組成:沙參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生扁豆花粉各4.5克麥冬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燥傷肺胃陰分,咽幹口渴,或發熱,或幹咳少痰,舌光絳而幹者。
方解:秋季燥金當令,燥傷肺陰,肺陰不足則肅降失職,故幹咳少痰。燥傷胃陰,胃津傷耗,咽幹口渴。發熱,舌光絳而幹者亦為燥熱傷津之象。法當滋養肺胃,輕宣燥熱。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等為甘寒之品,能清潤燥熱,滋養肺胃之陰。天花粉苦微甘寒,生津止渴清熱。扁豆、甘草和養胃氣。冬桑葉辛甘寒,輕宣肺中燥熱,散邪止咳。本方不僅治燥熱咳嗽,也可治口幹咽燥,舌紅幹燥的胃脘疼痛。
2、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芝麻;
經霜收下幹桑葉,鬱解滋幹效可誇。
組成:桑葉9克石膏7.5克人參2克甘草3克胡麻仁炒3克阿膠2.4克麥門冬3.6克杏仁2克枇杷葉炙3克
用法:水煎頻頻服。
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虛,頭痛身熱,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幹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幹無苔,脈虛大。
方解:秋季燥熱傷肺,最易耗氣傷陰,使肺髒氣陰兩虧。肺氣失肅降,則咳喘而氣逆。燥傷肺陰,故幹咳無痰。肺主皮毛,溫燥傷肺,故出現頭痛身熱等表證。肺主氣,肺氣不宣,熱邪內壅,故胸脅滿痛。至於心煩口渴,舌幹無苔,口渴脈虛大等俱為氣陰兩傷之象。法當清燥潤肺,切忌辛香苦燥重耗陰液之藥。方中桑葉辛甘涼,輕宣肺燥。石膏辛甘寒,清肺熱,潤燥,二藥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潤,石膏量小,不礙桑葉清宣之性。阿膠、麥冬、芝麻滋陰潤肺燥,生津止渴。人參、甘草益氣生津。杏仁、枇杷葉泄肺降氣,平喘止咳。諸藥合用,肺燥得滋潤,肺熱得清泄,諸症自除。
3、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黃連阿膠雞子黃,芍藥黃芩合自良;
更有駐車歸醋用,連膠薑炭痢陰傷。
組成:黃連6克黃芩12克白芍15克阿膠12克雞子黃2枚
用法:前三味水煎,湯成去渣,阿膠烊化,再將雞子黃加入,攪勻溫服。
主治:少陰病,陰虛火旺。心中煩,不得睡眠,咽幹口燥,舌紅,脈細數。
方解:平素陰虛之人,邪入少陰,易從火化,灼傷腎水。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獨亢於上,故心煩,不得安眠。咽幹口燥,舌紅脈細數,俱為陰虛有熱之象。陰虛火旺,一方麵瀉其有餘之火,一方麵滋養其不足之陰,這樣才能使陰陽恢複平調。黃連、黃芩除煩熱直折心火。芍藥、阿膠滋補陰血。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長於補心中之陰血,陰血足則神安能眠。諸藥合用,水不虧,火不亢,水火共濟,則心煩不眠等證自除。本方對陰虧火熾的虛煩不眠確有效。若酌情加入滋陰、安神、鎮靜等藥效果更佳。本方也可治痢疾陰血傷耗者。
附:駐車丸(《千金方》):黃連180克阿膠當歸各90克炮薑炭60克。用法:除阿膠外,餘藥共研細末。醋煮阿膠成膏,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三四十丸,米飲送下,日三次。主治:陰虛發熱,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腹痛難忍者,及休息痢。方中當歸、阿膠養陰和血,黃連清熱燥濕,堅腸。炮薑溫脾和血,醋能收止痢,諸藥合用治久痢不止,下痢膿血,陰虛發熱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