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五)(1 / 3)

四十一、多發性先天性脫位綜合征

(一)概述

麥克法蘭綜合征(Mc Fanlend syndrome),本綜合征於1929年由Mc Fanlend首先報道了這種罕見病。1950年Larsen(拉森)又詳細描述了此病,故又稱為Larsen syndrome(拉森綜合征)和齶裂-平臉-多發性先天性脫位綜合征。

(二)病因病理

該病Mc Fusick又進行深入研究後指出,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三)臨床表現

患者具有特殊麵容,眶距過寬和眥錯位,麵部平坦係由於低鼻梁所致,額部突出,常有先天性雙側關節脫位,以髖、膝關節為多見,尤其是以膝關節向前方與交叉韌帶過伸有關。手部畸形表現為掌骨短小,指甲寬而短,馬蹄內翻及脊柱裂等畸形。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綜合征屬先天性發育畸形,故一般以臨床特殊體征為診斷依據。

(五)治療

本病無需特殊治療,若畸形影響生活可行矯形手術治療。

四十二、播散性骨硬化症

(一)概述

該綜合征於1915年由Albers-Schonberg首先報道,以後由Bushke-Ollendorff等詳細描述並補充而得名,故稱Bushke-Ollendorff syndrome;布-歐綜合征。亦稱Albers-Schonberg病或稱大理石病和全身性骨硬化症,又稱全身性致密性骨炎,脆性骨硬化病,播散性豆狀皮膚纖維瘤病及斑點狀骨綜合征等。絕大多數發生在幼兒,男性多於女性,臨床可分為良性、惡性兩種,惡性多為死胎或出生後就死於貧血。

(二)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屬結締組織先天性發育異常,骨可因吸收障礙,使鈣鹽大量沉積而致骨硬化,有明顯的遺傳性和家族性史,多見近親結婚,屬常染色體顯性及隱性遺傳,前者在臨床多為良性,後者多為惡性。病理改變多為膜內化骨和軟骨化骨,骨致密及增厚,完全失去骨小梁結構,幾乎所有骨均可發生此改變,且往往呈對稱性,在生長最旺盛的幹骺端最明顯,即股骨和橈骨下端、肱骨及脛骨上端。皮質骨與髓腔界線不清,兩端膨大如杵形。主要特點是高度鈣化的軟骨不能吸收和骨化,鈣化的原始骨也不能吸收,不能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破骨細胞發育不全,是骨吸收障礙的直接原因,髓腔充滿隻含極少數毛細血管的硬化纖維組織。關於骨病的硬度有人認為堅硬如石,如大理石但脆性高,易發生骨折,因病骨無良好的板層骨和沿應力線合理排列的骨小梁,鈣鹽雖多,但不能抵抗應力,因此常像粉筆一樣容易折斷,且折線多呈橫形,故亦稱粉筆樣骨。

因此本綜合征主要是由於破骨細胞的缺乏,骨的吸收減弱,使骨在生長期應該被破壞的骨組織得不到破壞而貯存,致骨質明顯硬化,質脆。骨的髓腔縮小,甚至閉塞造成貧血,以致骨髓外的造血器官如肝、脾、淋巴結繼發性增大。

(三)臨床表現

患兒可以無任何症狀,有些身材矮小,發育延遲,易骨折、愈合慢,顱骨硬化,可以產生腦積水及神經受壓,如眼萎縮、麵癱、失聽等,多有嚴重貧血,常伴代償性脾,肝及淋巴結腫大,易發生齲齒,致下頜骨骨髓炎。一般臨床可分二型:①成年型,亦稱輕型或晚發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症狀為貧血較輕,但可有反複骨折,牙發育不良,視、聽覺缺陷等。②幼兒型亦稱重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症狀較重,發育延緩,身材矮小,嚴重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頭大,智力減退,視神經萎縮,齒發育不良。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該病主要依據X線影像學,特征是全身多骨濃厚致密,失去原有結構,骨髓腔變窄或消失,兩端呈膨大杵形,由於骨硬化過程變緩或暫停,故在骨骼上可見到有深淺不同的硬化骨帶,骨骺可呈同心圓狀,椎體如夾心麵包頭顱以顱底受累最重。氣竇消失,垂體窩變淺,鞍背竇增生,顱窩變狹,顱孔縮小,本病實驗室檢查無特殊改變。但應與重金屬中毒、氟中毒及維生素D中毒、甲狀腺功能低下及先天性梅毒等鑒別。

(五)治療

在臨床上對該病治療如係良性者,無特殊治療,保護好牙齒,以避免發生難治的下頜骨骨髓炎。如發生骨折,則按骨折治療原則處理,但要比正常骨折愈合時間延長1/3或1/2的固定時間,腦神經係統病變,偶有需要做視神經減壓及腦室引流,飲食中攝入低鈣及磷酸纖維素對惡性者可能是合理的治療。

四十三、股四頭肌攣縮綜合征

(一)概述

希諾夫科維斯克綜合征(Hnevkovsky syndrome),該綜合征1961年由Hnevkovsky首先報道了小兒股中間肌進行性纖維化後,才被重視,故稱為(Hnevkovsky syndrome),又稱股四頭肌攣縮綜合征,手指、股四頭肌的某一部分或幾部分發生纖維化,均會引起小兒膝關節伸直性攣縮,多見於女孩。

(二)病因病理

該綜合征病因尚不明,肌纖維化可能是先天性肌肉發育異常的結果。造成股四頭肌攣縮的原因往往錯綜複雜。有人認為是先天性肌結構不良;有人認為係股四頭肌注射藥物所致;又有人認為係因肌肉與骨骼發育不平衡而致攣縮;還有人認為係因肌肉與骨骼發育不良,還有人認為與髕骨習慣性脫位有關係,但多數認為與外傷和炎症無關。病檢見結締組織退變,橫紋肌間增厚,很像先天性斜頸的胸鎖乳頭肌的病變,纖維化可以發生在肌肉和肌纖維之間。

(三)臨床表現

患兒多於1~7歲發病,亦可見於青年,女性多於男性,膝關節無痛性進行性屈曲受限,髕骨位置可高於正常。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主要依據臨床檢查和肌肉組織病檢確診,因為病變局部皮下脂肪減少,皮膚與深筋膜之間的硬纖維間隔使局部下陷呈小窩狀,用力屈曲膝關節時,皮膚上小窩可明顯加深。CR、CT或MRI影像表現。

(五)治療

可采用股直肌延長術矯形,但術後膝關節功能鍛煉很重要。另外,國內學者也報道14例患者通過伸膝裝置多段切開延長和矽生物膜襯墊治療,使原膝關節活動範圍由20°改善至60°~110°,平均85°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