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船”的特殊乘客(1 / 2)

20世紀50年代,實驗動物的太空之旅開始出現,又伴隨著宇宙飛行器的不斷發展,許多科學家也在繼續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太空生物的研究。迄今為止,先後進入太空參與宇航科研的實驗動物包含豐富,除了猴子、猩猩、狗以外,還包括兔、貓、鼠、蛇、雞、魚、蠑螈、海膽、水母、蛙、鵪鶉、蜜蜂等各種各樣的水生和陸生動物。

不管是用什麼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試驗對象,人們都應該永遠銘記它們的突出貢獻。或許,沒有它們的付出和犧牲,就沒有生機勃勃的航天事業。

1958年,美國進行了3次載小鼠的亞軌道飛行實驗,通過遙測心電說明,小鼠可以耐受整個飛行過程。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發射的探測器上載有龜和果蠅等動物。果蠅實驗研究認為,如果人在太陽活動處於低水平時進行地月飛行時,輻射環境不會對其機體造成損傷。

美國在實現載人登月後仍未放棄動物航天實驗,1973年,“阿波羅17號”飛船上有5隻囊鼠與3名航天員一起飛往月球,並繞月球軌道飛行了數天,其目的是研究高能宇宙粒子輻射對動物大腦的影響。

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發射的“宇宙”係列衛星中攜帶的哺乳動物主要是大鼠。菲利克斯是一隻黑白相間的雄貓,在1963年10月乘坐法國“弗農電子”火箭,進入了太空。菲利克斯並不像它的卡通同名人物那樣出名,不過在1992年,菲利克斯的頭像印在了科摩羅政府發行的郵票上。

法國太空貓菲利克斯

1970年,美國還發射了攜帶兩隻牛蛙的衛星。這兩隻牛蛙被放在了裝滿水的離心分離機中,以測試引力場在耳石(內耳的平衡構造)中的影響。不幸的是,它們再也沒能返回地球。

1982年3月,伴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的2000餘隻動物,包括了12隻蜜蜂,1500多隻蟋蟀,300多條魚和蛇,還有200多隻實驗鼠。12隻蜜蜂在飛行中死了11隻,誰知道僅剩的1隻在著陸時也死掉了,這令不少科學家感到痛心不已。

1984年,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將3000多隻蜜蜂裝在玻璃箱內進行試驗,主要是為了研究它們對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航天員們觀察到,這些蜜蜂起初在太空很不適應,不是在原地拍打著翅膀,就是在玻璃箱內到處亂飛,但後來就進入了正常的生活狀態。它們不僅築了巢,一隻蜂皇還在太空中順利產下了35個卵。在這7天時間裏,隻有約100隻蜜蜂相繼死去,僅占總數的3.3%。

俄羅斯的航天科研人員還曾選擇了蟑螂到太空研究。2007年9月,俄羅斯的“光子-M3”科研衛星,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在這顆衛星之中,有一個名為“諾亞方舟”的小型密封艙,裏麵搭載了一批特殊的“太空乘客”——蟑螂。此前,沒有蟑螂進入過太空。

之所以被選中參與太空實驗,並非偶然。因為它們的生命力頑強,無需進食和進水就能夠存活一個多月,而且體型小,重量也輕,可以大量運送,有利於進行精確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