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都在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國家也用各式各樣的動物做過太空試驗。雖然,有人認為,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早期,進入太空的生命往往會成為先烈。但是,還是有一些太空試驗結果表明,出現太空災難的概率往往還是少數的,因為人們並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不幸發生,也在盡力避免這樣的災難發生。今天,航天人員在時刻改善著航天設備,不斷地提升安全係數。
1948年,美國將一隻猴發射到62千米的高空,可惜的是在返回時由於降落傘係統失火,動物受衝擊而死亡。1949年,獼猴艾伯特搭乘“V-2”火箭進入距離地球133.58千米的高空,但是在返回途中火箭與地麵相撞,不幸遇難。
1951年9月,將11隻小鼠和1隻猴發射到71千米的高空,由於使用了改進的降落傘回收係統,小鼠都活著順利回到地麵,而猴仍在衝擊著陸後死亡。1952年5月發射的兩隻猴因生命保障係統得到改進而成功地返回地麵。
1959年5月28日,獼猴艾布爾和鬆鼠猴貝克爾搭乘美國的“朱庇特”導彈升到了距離地麵482.80千米的高空。它們待在火箭的最前端,最終安全地返回了地球。不過,醫生在給獼猴艾布爾摘除一個電極時,由於麻醉導致它在數天後去世。
獼猴艾布爾的旅行夥伴,鬆鼠猴貝克爾一直待在生命包裏,在整個太空飛行過程中,貝克爾就一直這樣待著。在它們成功重返地球後,貝克爾一直活到了27歲,直到1984年才去世。
除了獼猴艾布爾和鬆鼠猴貝克爾,一個名叫薩姆小姐的獼猴是美國宇航局的一隻最主要的試驗猴,其主要任務是替代航天員測試一個逃生裝置。1960年1月21日,它搭乘一個太空艙發射升空。薩姆小姐進入太空的速度是2896.82千米/時,升到距離地麵14.48千米的地方之後,太空艙就按照預定的要求,墜入了大西洋,而薩姆小姐安然無恙。
1967年9月7日,美國的“生物衛星2號”中載著一隻猴,預計要進行30天的飛行,但是它到了第9天就死了。
腦神經實驗室
科學家們利用動物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組建了一個“腦神經實驗室”,通過孵化許多快速成熟的蟋蟀並監控蟋蟀重力感覺器官的生長發育情況、測試失重對母鼠腹中胎兒的腦生長發育產生的影響、鼠的肌肉生長情況、蛇和魚的重力感覺器官的狀態等科學實驗,研究失重環境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認識腦和感覺器官在無重力下會怎樣適應和生長,從而幫助未來的航天員對付3個月以上的長時期空間飛行帶來的許多嚴峻問題。例如,暈動病、引發肌萎縮以及身體失去平衡功能等多種常見的空間疾病。
科學之窗
引力場
引力場是暗能量與星體相互作用的產物。引力場中某一點的引力和暗能量的虛擬質量及星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該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的平方則成反比。它與物體的質量沒有任何關係。
太陽係的運動往往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因此當暗能量為零的時候,太陽係將失去運動的動力,這樣一來,它將會像一盤散沙而不會連接成一個整體,全部的行星都不會繞太陽運動。在此情形下,將不會存在太陽的引力,也就是太陽與行星之間不存在引力。因此太陽的引力是由暗能量和太陽的質量所共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