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有何特點?

《正字通》給“箱”下的定義是:“凡可藏物有底蓋者皆曰箱。”箱是中國最常見的傳統家具,自古即為家居必備的存貯用具,有長方形或正方形。在1978年湖北隨縣發掘的戰國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不少箱類文物。其中有五件彩繪漆木箱是我國早期箱類文物的代表。五件木箱形狀大體相同,器身呈矩形,箱蓋隆起呈弧形,蓋與身的四角均有把手,能合在一起。箱以黑漆為地,紅彩繪製圖案,圖案描繪有怪獸,還有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有後羿射日的故事和代表天體運行的二十八星宿圖。有一件箱上陰刻“紫錦之衣”四字,可見這些箱子的用途為存貯衣物。

根據文獻記載,箱子的稱謂早在漢代時就已經出現了。那時,用竹片編成的箱子稱作“竹笥”。竹笥中存放著衣物、帛書、竹簡,還有供墓主人死後享用的食物。由於宋以前的各個曆史時期櫃櫥形式的家具少見,而箱子的結構較為簡單,使用空間可被充分利用,因此衣物、書籍等通常存貯在箱中,成為居室中必不可少的貯物家具。同時,箱子通常形體不大,兩邊都裝有提環,便於搬動,又便於外出攜帶。由於箱子經常挪動,極易損壞,為達到堅固目的,箱子各邊及拚縫棱角處,常用銅葉包裹。箱蓋四角多加工成雲頭形,正麵裝銅葉和如意雲紋拍子、銅鼻等,以便上鎖。此後,箱子的材質和造型逐漸更新和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是種類繁多功能各異了。

明代和以前的箱多作盝頂式,有圓形盝頂和方形盝頂之別。明式小箱雖然結構簡單,光素無紋,但是最能體現黃花梨木質美麗紋理的造型。明式家具的簡潔風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極完美的體現。有的小箱在兩側的提環上方的箱體以及箱蓋邊緣處,各有一對銅製小環,原是拴有鏈子的,以防箱蓋在打開時角度過大而損傷合頁。

明清衣箱一般為板式結構,上有蓋,正麵有銅飾件。這類箱子由於經常搬動,為了堅固起見,多用銅麵葉包裹箱蓋四角,飾銅質雲紋包角。正麵飾銅麵葉和如意雲紋拍子,可以上鎖。通常正麵對開兩門,內安抽屜數個,頂上有蓋,後壁安合頁,將兩側及正麵兩門的上邊做出子口,箱蓋放下時正好扣住兩門。箱下安底座,門有麵葉,蓋有拍子,兩側有提環,均銅質。不同時代的衣箱,工藝各不相同。

官皮箱是明清家具中的常見品種,是一種形體較小,結構複雜的貯物小箱。其基本形式是頂上開蓋,下有平屜,兩扇門,門後有抽屜,往往是三層,最下是底座。正麵有鎖具,兩側有提環,多為銅質。官皮箱是從宋代鏡箱演進而來的,是古時的梳妝用具。在明清兩代,官皮箱也是陪嫁妝奩,因其形製類似官員巡視出遊之用的印箱,故而被稱為“官皮箱”。官皮箱的花紋雕飾多為吉祥圖案,且往往與婚嫁有關,民間傳世較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