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說“芒種”(1 / 1)

所謂“芒”,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可以收獲;而“種”則是指穀類作物開始播種。

“芒種”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所謂“芒”,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可以收獲;而“種”則是指穀類作物開始播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加上芒種與“忙種”諧音,真的可以說芒種就是個農忙的節氣。

這在各地的農諺中有明顯的體現。陝西、甘肅和寧夏等地說“芒種忙忙種,夏至穀懷胎”;貴州說“芒種不種,再種無用”;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四川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後,忙種豆”,又說“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說法不同,意思一樣。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農民種田就是要搶季節,否則就會減產,甚至顆粒無收,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宋代詩人範成大在《芒種後積雨驟冷》中寫道:“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麵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插秧寒。”詩裏就描寫了吳地農民在芒種期間的梅雨季節裏,冒著大雨,不畏寒冷,身穿棉衣插秧的情景。為了趕季節,不等雨停就要忙種。清代詩人王時敘也說:“旋黃旋割聽聲聲,芒種田家記得清。幾處腰鐮朝霧濕,一行肩擔夕陽明。”農民何嚐不是冒著朝霧,頂著夕陽在田野割麥,時間不等人啊!

除了忙種,在芒種這個歲月裏,各地農村還會忙裏偷閑開展一些獨具特色的活動。主要表現在飲食和祭祀上。安徽南部每到芒種季節,插完水稻,農民要進行安苗祭祀儀式,目的是向上天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模樣,然後用蔬菜汁水染上顏色,作為祭祀的供品,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闔家平安。

芒種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多雨時期。這時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物品容易發黴,人們稱之為“黴雨”季節;而此時恰是黃梅成熟,所以又稱梅雨。黃梅酸澀,不宜直接食用,可是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營養保健功能,放入水中煮熟可解除酸澀味。這一地區農家流傳著芒種煮梅的習俗。《三國演義》裏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就是對此習俗的記載。

以前,芒種還會舉行送花神歸位的儀式。花神是農曆二月初二花朝節迎來的,到芒種時已有三個月了,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恭送花神歸位,表達感激之情,期盼來年重逢。這一風俗已不存在,但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有記載,稱之為“餞春會”。“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係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係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這一天,大觀園裏的女孩子們聚集在一起為花神餞行,一片歡聲笑語,熱鬧極了。

貴州東南部的侗族在芒種期間還有一種頗具浪漫色彩和原始風情的活動,這就是青年男女打泥巴仗。這一天,新婚夫妻由要好的青年男女陪同,在同一塊田裏插秧。他們邊插秧邊打鬧,互相向對方扔泥巴。活動結束後,比誰身上的泥巴多。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這恐怕是最能體現忙中有樂、快樂忙種的樂天派精神的活動。

是啊,芒種忙種,如果總是抱怨生活的艱辛,怨天尤人,那就苦不堪言了。不錯,農忙中的農民是最辛苦的,不少文人詩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憫農的情感。其實,除去封建統治者的剝削等因素,農民對豐收的渴望及收獲豐收成果的喜悅是在其他任何節氣裏所比不上的。可以說,芒種時期,是農民一年中充滿希望、收獲豐收最快樂的時期,芒種的這些習俗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

——邁克爾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