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其意是指麥類等夏天成熟的農作物籽粒即將飽滿。“小滿”者,不很飽滿也。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其意是指麥類等夏天成熟的農作物籽粒即將飽滿。“小滿”者,不很飽滿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此小得盈滿。”《懶真子錄》裏也說:“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這個季節,正是麥粒快速灌漿的時期。華夏大地,幅員遼闊,小滿的習俗也因南北不同而有異。
北方關中地區,麥子快要成熟的前幾天,女兒要回娘家一趟,向父母詢問夏收工作的準備情況,叫“看麥稍黃”。走親戚總要有個理由,這個說法很形象,富有詩情畫意。這一天正是小滿,女兒、女婿就像過節一樣,攜帶油旋饃、黃杏和黃瓜等新鮮果蔬,專程看望娘家人。當地有諺語:“麥稍黃,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說的就是在夏收前,女兒去看娘;收割完後,娘再去看望女兒,關心其夏收時操勞的辛苦。這期間,農村集鎮還會舉辦夏忙會,實際上就是農業商品交流會。交流購買生產工具,買賣牲畜,糴糶糧食。會期一至五天,有時還會搭台唱戲助興。
南方在小滿節氣裏,活動更豐富多彩。南方以種水稻為主,因而更看重雨水。俗話說,小滿要滿(下雨)。小滿不滿,旱斷田坎。小滿節氣裏沒蓄到水,農田在整個夏天就會幹旱,於是有“儲水如儲糧”“保水如保糧”的說法。長江中下遊地區小滿有“動三車”的習俗。“三車”是指水車、絲車和油車。由於水稻離不開水,因此,特別重視水車。
各地在小滿節氣,啟動水車,舉行搶水儀式。儀式由村中年長管事的人主持,他通知各家各戶,確定好日期,預先做好準備。到了那一天,大家黎明就出動,點著火把來到河渠邊,吃完帶來的麥糕、麥餅或麥團,管事的人敲鑼為號,大家也敲打器物相應和,踏上事先安裝好的水車。幾十輛水車一齊踏動,引河水灌入農田,至河渠裏的水光了為止。
搶水儀式前,家家戶戶都要祭車神。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搶水前於放水車的土墩上擺好魚肉、香燭等祭品祭拜。祭品中還有白水一杯,祭拜時將杯中的水潑入田中,有祝水源豐富之意,然後才正式搶水。
除了祭祀車神,小滿還要為蠶神過生日。江浙一帶以養蠶著稱,民間傳說小滿是蠶神的生日。這時候蠶繭結成,正等待采摘下來繅絲。家蠶全身都是寶,蠶絲紡織出來的絲綢更是讓人們獲利不菲。於是人們對它充滿著期待和感激,拜其為神,期盼蠶繭年年豐收。清朝時期的大型絲織廠還會在這時期請戲班子演戲,為蠶神祝壽。挑選劇目也特別慎重,戲文中不得有私生子和死人的內容,因為“私”“死”都和“絲”諧音,怕犯忌。
南北方小滿的習俗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食苦菜。這一習俗源遠流長,《周書》有“小滿之日食苦菜”的記載,《詩經》也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的詩句。民間更是有“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和“苦苦菜,帶苦嚐。雖逆口,勝空腸”等膾炙人口的歌謠。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苦菜就是窮人在糧食青黃不接時填飽“空腸”的食品,是苦菜伴隨他們度過那漫長的艱苦歲月。江西蘇區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紅軍在長征途中以它當糧食,才走完了二萬五千裏路程,於是苦菜又被稱為“紅軍菜”“長征菜”。
苦菜遍布中華大地,寧夏稱“苦苦菜”,陝西稱“苦麻菜”,李時珍稱“天香菜”。它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營養豐富。《本草綱目》上說:“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多用來治療熱症,還可用來醒酒,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傳統習俗也被大家遺忘了,幸好,吃多了山珍海味的人返璞歸真,把野菜當成了佳肴,終於沒有忘記苦苦菜,也讓流傳了幾千年的小滿習俗得於保存,這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戰國)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