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變我國國有企業目前的困境,盡快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促進效率的提高,進而搞好搞活國有經濟,已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一項極其重要任務。因此,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行鼓勵兼並、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施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目前全國各地積極行動起來,按黨的十五大精神,開拓進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具體實施兼並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這一措施時,我們一定要注重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和實施再就業工程,否則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局麵。正如朱鎔基總理在視察天津時所說“國有企業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企業下崗分流人員能否實現再就業,能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係”。這是我們搞活國有經濟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要前提,國有企業要提高效益,形成良好的發展勢態,政府和企業必須把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解決,要把它放在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的高度去重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必定逐步加大,企業改革正在進行優化資本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主要形式是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實行企業兼並破產,減員增效,這樣企業困難職工和下崗職工必將進一步增多,給就業工作帶來壓力。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樣做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符合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人力資源過剩是一個在將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困擾我們黨、政府和企業的重要問題,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涉及方方麵麵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建立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社會就業服務機製、社會保障機製等,努力做到競爭、下崗、保障、希望體係化,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1.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社會保障是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補貼。從廣義上講,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由立法形式強製推行的,由勞動者、勞動者所在單位或社區及政府多方共同籌資,幫助勞動者及其親屬或遺屬,在遭遇工傷、死亡、疾病、年老、失業、生育等風險時,防止收人中斷、減少和喪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就是要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利,促進經濟運行中人的安全性。
社會保障是人員合理流動的基礎,隻有建立在社會保障基礎上的人員流動才是安全的、合理的,才能真正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達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政府一定要統籌考慮、安排,集中全社會的力量建立起社會保障機製。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成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將原勞動部、人事部、民政部、財政部等多頭分散管理的社會保障職能統一起來,這必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製,加快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
2.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它的核心是競爭,人類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必然要使“優者勝、劣者汰”企業麵對市場競爭,或者生存發展,或者破產消滅;職工麵對市場競爭,或者進一步發揮聰明才智,或者下崗分流。職工必須麵對下崗分流這一事實,但是在具體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規範性:企業領導不能想什麼時候讓職工下崗就什麼時候下,想讓誰下崗誰就下,要使下崗分流規範化,企業安排人員下崗要經過職代會討論審議,要說明理由,要有下崗安置方案,要經勞動部門批準;同時上崗必須采取競爭方式,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就是要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職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監督機製。
3.建立社會就業服務機製。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就業機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每年需要安置的下崗職工達到百萬人,要保證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的權利,就需要解決他們的工作問題,而解決這個迫切問題離不開配套的政策、措施的建立與落實。所以實施再就業工程是解決職工下崗分流的關鍵,對於實現國有企業三年改革和解困有重要意義,政府要建立公開性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規,不遺餘力地做好社會就業服務工作。
為下崗職工安排轉崗培訓,然後使其再就業,就是其中一項具體措施。政府應大力扶植發展社會就業服務部門,為下崗職工提供再就業培訓、就業信息服務及其它綜合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變動工作崗位的現象是經常的,也是正常的,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個人一生可能要變換幾次、甚至幾十次職業,源於這些國家有一套完善的成人再教育機製,重視職工培訓,培訓使勞動者素質能很快適應新崗位的要求。據北京市的一項調查,參加轉崗培訓的下崗職工再就業率為80%,而未參加轉崗培訓的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僅為20%,這說明培訓工作很重要,社會應盡其所能搞好下崗職工培訓工作。而目前培訓隻停留在職工所在企業或一些局部地區,有的還要下崗職工自己找培訓機會,今後要在再就業基金中專門劃出一塊,由政府牽頭組織進行,根據社會崗位的需要,有目的地實施培訓工程,使培訓由個人行為演化為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同時,積極扶植自謀職業、合夥經營的下崗職工,開展職業介紹、生產自救活動。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有所上升,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統計,到1997年底,全國城鄉個體工商戶達2800多萬戶,從業人員5500多萬人,注冊資金2500多億元;私營企業80多萬戶,從業人員600多萬人,注冊資金3400多億元。從中可以看到,非國有經濟成了解決再就業的重要渠道,僅1997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就安置下崗職工90多萬人,另有190多萬下崗職工申辦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
總之,企業發展就是要以社會保障為依托,企業競爭、內部競爭為動力,促進人員素質的全麵提高,以達到優化人員、提高效益的目的,以此來推動國有企業機製的轉換,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解決國有企業當前麵臨的困難,使國民經濟走上健康、穩定、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