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在做了大量調查、取證後,就這起爭議定性問題組織討論,大定一致認為,被訴人在車間產量下降,調整申訴人工作崗位時,工作做得不細致,在沒有同職工協商取得一致的情況下,強行變動申訴人的工作崗位是這起爭議的導火索。但是,申訴人對公司產量下降、精簡臨時工等實情是知曉的,無故不接受工作安排是不對的。因此,雙方對這起爭議應各負一定的責任。這是一起涉及企業用工自主權和職工切身利益的疑難集體爭議案,處理此案宜調不宜裁,仲裁庭決定力爭通過調解方式處理爭議,使雙方在平和的氣氛中解除矛盾。
處理方案確定以後,仲裁員首先分別找雙方當事人座談,宣傳勞動法律法規政策,引導雙方反省各自在本案中的行為,進行重新自我認識。在仲裁員反複多次的政策宣傳和引導下,爭議雙方均表示願意進行調解解決問題。於96年11月5日,仲裁庭組織雙方當事人到庭進行了第一次調解。在這次調解中(王某因要求撤訴而未參加)雙方經過近三個小時的協商,僅就停止執行處理文件達成一致協議,而對於申訴人要求補發被扣發工資等事項未達成一致協議,調解未成。仲裁員隨後分別找雙方當事人談話,在向雙方當事人作了大量的勞動法製教育和闡明了此爭議對雙方的利害關係後,雙方又表示願做出實質性的讓步。
自11月18日起,雙方以仲裁庭為“傳話筒”,以“擠牙膏”式的方法,一次再次的做出點滴讓步,而仲裁庭則以極大的耐性等待有效調解的時機,並同時做好萬一調解不成,采取裁決方式結案的準備。經過先後九次磨合,爭議雙方逐步就是否繼續執行文件、是否補發原扣發的工資、工作如何安排、崗位係數如何確定等一係列問題,原則上達成一致意見。終於1996年12月4日,在仲裁庭主持下,雙方經過近五個小時的協商,就爭議事項最終達成一致協議,仲裁庭當場製作了《調解書》。雙方在《調解書》上簽字後,坦誠相見,相互致歉,都表示不計前嫌,要從這起爭議中吸取教訓,並對仲裁庭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謝。
這起因對職工處理不當引起的集體爭議,雖然在仲裁庭的努力調解下得以結案了,但通過對這起案件的處理,我們也得到很多體會:
首先,反映出不少企業領導者的法製觀念至今還很淡薄。特別是政府把用人自主權、工資分配權交給企業後,有的企業領導片麵地強調自主權,而忽略了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有的企業從本單位的局部利益出發,製定一些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國家勞動政策規定的管理製度,漠視職工的合法要求,無形中侵犯了職工的合法權益。有的企業領導,特別是基層管理者,工作方法簡單,態度生硬,激起職工的不滿情緒,導致勞動爭議多發,勞動關係緊張。
其次,也反映出一些職工的法製觀念至今還很淡薄。他們往往無視法紀法規,隻想多拿錢,不想多幹活,個人主義嚴重,隨意違反用人單位的生產製度,甚至以不正當的手段來對抗,阻撓企業的正常生產,導致勞動爭議發生,既影響企業生產,又影響和諧的勞動關係。
第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富餘人員逐漸增多,這將是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企業將競爭機製引人勞動用工管理,實行優化組合,無可非議,但是要講究方式方法。什麼是優化?如何組合?這些問題,現行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但終歸一條,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簡單地采用“一刀切”或隨意決定職工下崗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是沒有說服力的。因此,在決定職工下崗前,要民主製定相應的製度和政策,公開競爭,擇優上崗。同時向職工講明生產經營情況,征得職工的理解和支持,對下崗人員要做好認真細致的思想工作,並積極主動地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第四,勞動關係的雙方應加強勞動法規知識的學習,正確對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和深化企業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覺地、高姿態地維護和諧的勞動關係。同時,勞動爭議仲裁部門在處理勞動爭議的工作中,應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盡力化解矛盾,不使矛盾激化,不能簡單的一裁了事,要做和諧勞動關係的維護者和促進者。總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要不斷通過學習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管理和依法規範自己的勞動行為,避免勞動爭議的產生,真正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勞動關係。
論勞動定額工作的四個基本特點和工作方法
定額工作要適應企業深化改革的要求,必須要從兩個方麵進行深刻分析、研究。一方麵要不斷地分析研究企業對定額工作有什麼要求和為什麼提出這些要求?另一方麵要從定額工作的性質、工作特點、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出發,進行分析研究,在實踐中把兩方麵的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協調一致,並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心理環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促進定額工作的發展。
勞動定額工作的四個基本特點:
一、勞動定額工作基本對象“勞動定額”具有多變性和模糊性
勞動定額是在一定的技術組織條件下,為生產一定數量的合格產品所預先規定的勞動時間標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勞動定額也是根據客觀勞動係統實際發生的勞動效率,結合企業要求和有關政策規定所製定的勞動消耗量標準。構成勞動係統的三要素,即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者,在生產某一產品時,極大和極小兩個數值,影響勞動效率的因素隻要取三個層次,根據有關資料計算,就會出現4194304種勞動效率。由於在生產過程中,技術組織條件又在不斷的變化,更增加勞動效率的多變性和模糊性。為此,人們通常用先進、合理或平均先進規定定額水平。
由於定額的製定是以標準狀態條件為出發點,故定額是靜態的表現,而實際生產,始終是在靜和動的交替中發展,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要使定額和實際生產保持一致,適應客觀生產發展的要求,就要提高定額的準確度,適時地修改定額。
二、勞動定額工作實質對象“勞動者”具有利益性
從表麵上看,勞動定額是規定生產某種產品應該達到的工作效率,而實質上是對人的一種要求,規定人的一種工作標準和一種勞動消耗量標準。它有具體的質和量的要求。職工生產品質和量的優劣多少直接反映到職工個人收入的多少,所以,勞動定額直接牽涉到職工的切身利益,這無疑增加了定額工作的難度。定額工作處於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三線交點上,這在客觀上就造成定額人員與操作人員的直接矛盾。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由於社會分工較細,操作工人基本上固定在某幾道工序的崗位上,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具體工作,具體工序的定額定多少比較合理等問題,心裏是有標準尺度的。但由於利益上的關係,在勞動還是為了謀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心理狀態往往是就低不求高。這種心理狀態的實際存在,不但是能否搞好定額工作的核心問題,而且是定額工作的一大難題。
三、勞動定額工作四個循環過程
取決於動力的大小,這個動力就是:促使勞動定額工作四個過程能夠進行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定額工作水平並給企業創造效益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循環也就自然停止了,定額工作也就失去生命力。因此,動力是做好定額工作的關鍵,也是做好定額工作的根本。
勞動定額工作的四個循環過程是相互聯係的,又是不斷往複循環的。通過對這四個循環過程的研究,分析推動這個循環的動力大小、質量,正確反映客觀勞動效率狀況和促進定額水平、定額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是定額工作的根本任務。
四、勞動定額工作是一項多學科的工作
勞動定額是一門跨技術、經濟兩個領域的科學。工效學是它的理論基礎,它是運用製造工藝學、數學、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學、勞動生理學、人體工程學、勞動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門知識來研究勞動定額的製定和管理的一門邊緣科學。
做好定額工作除掌握定額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之外,還必須具有較全麵的技術和生產管理知識。
針對四個基本特點所采用的工作方法:
對產品定額工時的管理要有靈活性
(一)企業要有自己的定額標準。有了定額標準就能夠從大的方麵控製各工種的定額作業時間,當技術組織條件變化時,及時調整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