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企業家的成功之路,不外是股市投機,商場漁利,或是經營房地產得道,幹實業成功的極少。象譚仲英這樣靠收購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破產企業而發財的,更是鳳毛麟角。他的成功證實了吃虧學的原則:不計眼前之利,吃眼前的虧,賺將來的錢。
譚仲英是上海人,50年代初經香港赴美求學。他隻身一人來到美國,除了自身健康的體魄和聰明的才智外,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他卻以堅韌不拔的事業心,鍥而不舍的創業精神在異國他鄉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躋身於美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家之列,成為當之無愧的新一代鋼鐵之王。
譚仲英,1954年受聘於芝加哥一家鋼鐵公司擔任推銷員。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10年,積累了豐富的競爭經驗。60年代以來,美國鋼鐵工業的經濟地位開始下降,鋼鐵工業在世界鋼鐵行業中份量也開始下滑。
統計數字表明,1947年,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在全美大型企業中排名第二位,到了1961年則下降至第五位,而且呈繼續下滑之勢,小型鋼鐵企業更是接二連三的倒閉、破產,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譚仲英竟然敢於頂著風浪逆流而上,在人們驚詫的目光中,建立起自己的鋼鐵公司。
經過10年的臥薪嚐膽,憑著10年練就的真功,他開始了獨立創業的嚐試。然而,公司選在美國鋼鐵工業疲軟的時候上馬,卻不能不讓人佩服他的藝高人膽大。而譚仲英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商場如戰場,完全不冒險的生意是不存在的。經過一翻精心策劃,他的公司不僅在風險中振興起來,而且奇跡般地迅速發展壯大了。
70年代,美國鋼鐵行業繼續走向低穀,破產企業相繼增加,譚仲英接二連三地買下一家又一家破產公司。他決定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確立自己的竟爭中的地位。誰也無法知道譚仲英如何練就的那麼多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收購到手的企業,經譚仲英整治以後,都能正常運轉。對於這些重新活起來的企業,他總是分類進行處理。那些原本企業素質就很好,隻是由於經營不善而破產的企業,經他整治後,立刻變成了譚氏企業集團的核心,變成他手中長久的搖錢樹。而對於那些難有大發展的企業,經他整治進入正常運轉後,他就在市場行情炙手時適時拋出,穩賺一筆大錢,然後再利用這一筆錢做資本,收購新的破產企業。對此,有位叫威廉·馬克的朋友曾經這樣評價譚仲英:“他總是在葬禮時買下這家企業,而在婚禮時將其脫手賣出。”
從葬禮到婚禮,一個個企業在譚仲英手中起死回生,從葬禮到婚禮,一個個企業在譚仲英手上變得身價百倍,憑著他的妙手回春之術,譚氏集團在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增加,譚氏集團的財信也在滾雪球似的增大。到80年代前期,譚仲英已經擁有20多家相當規模的鋼鐵企業,10多億美元的私人資產。
1982年,美國鋼鐵工業出現了有史以來罕見的衰退,僅7家大鋼鐵公司9個月的虧損總額就超過10億美元。居世界鋼鐵企業第七位的伯利恒鋼鐵公司的麥克羅斯鋼廠,一個季度就虧損了1億美元,眼看就要倒閉,4000多員工麵臨失業危機,麵對這千載難逢的機遇,譚仲英毫不猶豫地做了決定,買下這家千瘡百孔的破產企業。這一舉措,使世界鋼鐵工業的同仁們深為震驚,這一舉措,使他從此躋身於美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家之列,這一舉措,使美國新一代鋼鐵之王的榮譽非他莫屬。
美國是冒險家的樂園。譚仲英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客氣地講,就是因為他敢於冒險,並能於險中取勝。他敢於冒險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對企業時機的選擇上,也體現在他對事業發展途經的選擇上,更體現在對發展手段的運用上。
收購破產企業,需要用大筆現金。這宗大筆現金對一個企業家來說,都不可能是囊中之物。譚仲英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貸款,每當收購一家破產公司或工廠時,他都向銀行爭取一筆相當數量的貸款,而盡量少用錢或不用現有企業的經營周轉資金,以免影響現有企業的經營,用譚仲英自己的話說,這叫做“用別人的雞給自己下蛋”。他用已收購的每個公司或工廠做低押,向銀行掙得貸款來收購第2個公司或工廠,然後又用第2個公司工廠做抵押,來爭取貸款收購第3個公司工廠。靠這種手段,他收購了一個又一個公司,救活了一個又一個企業,靠這種手段他的財源不斷滾滾而來,敢於冒險,是譚仲英勇於拚搏的性格的真實寫照,善於經營是他事業走向頂峰的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