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因時而棄是智慧(1 / 1)

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思而變。人生如瓦罐,打破了方見真空;世事如棋局,懂得放棄才是高手。做生意也是如此。

1967年6月,中東戰爭爆發後,東西方之間的海上門戶蘇伊士運河一度被關閉。日本和西方國家在中東購買的石油隻好繞過好望角,在長途跋涉後回到本國。這種長途運輸導致對油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各航運公司紛紛大批購進油船,擠進石油運輸行業,贏得巨額利潤。石油運輸業蜂擁而起,一時成為世界航運業的熱門話題。

而在挪威的卑爾根,有一個年輕人卻對此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就是後來曾任挪威船長協會董事長、被評為挪威1977年最佳企業的耶伯生船運公司的擁有人——阿特勒·耶伯生。他當時年方31歲,因其父親去世剛剛接過父親留下的一家小船運公司,這家公司隻擁有7條船,與其它大船運公司比起來,力量極其弱小。其父在世時,麵對航運業中經營油船的熱潮,不甘心眼睜睜看著肥水流進外人田,也購進了三條油船,希望藉此進軍石油運輸業,然後擴展其航運公司的力量。油船的造價非常高,這三條油船花費了公司微薄資本的大部分,這種投資積壓了資金,具有一定危險性;同時麵對一些龐大的運輸公司,隻有三條油船的小公司其實毫無競爭力。

年輕的企業家耶伯生鑒於這種情況,在接管公司一年後宣布賣掉油船,退出石油運輸的競爭熱潮。許多人對此大惑不解,還有一些人更是認為耶伯生年輕無知,不趁著大好時機狠賺一把,卻退出競爭,搞其它方麵的運輸。

麵對人們種種評論,耶伯生淡然置之。油船很輕易地就脫手了,利用賣三艘油船的錢,耶伯生購進了幾艘散裝船,這種散裝船可以用來為大企業運輸鋼鐵產品和其它各種散裝原材料。以此為基礎,他與一些大企來簽訂了運輸鋼鐵產品和原材料的長期合同。

他曾解釋說:無論建設船運公司還是工業企業,都存在長期打算和短期打算的兩種不同做法。作為一家小公司,雖然有在投機性的熱潮中大賺一筆的機會,但是日後卻無法逃脫經濟衰退的致命打擊。唯有放眼長遠利益,放棄眼前小利,站穩腳跟,逐步發展壯大,才能在險象環生的航運業裏立於不敗之地。

不久,1973年再次爆發中東戰爭。為抵製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產油國紛紛提高油價。油價猛漲,使許多石油消費國大幅度削減石油需要量。與此同時,北海和阿拉斯加石油的成功開采,也改變了石油運輸的路線。這兩個原因使油輪的需求量銳減,給世界運輸行業帶來了根本的變化。許多石油運輸船處於空閑之中,各大油船公司在新情況下進退維穀,一籌莫展,有的以遭受重大損失為代價轉向其它方麵,有的因缺乏足夠的財力無法轉向而處於崩潰狀態。

而耶伯生這家曾經隻擁有7條船的小公司,憑借其與工業部門簽訂的那些長期合同,運輸散裝貨物,贏利穩步上升,不僅安然度過了航運業的衰退時期,而且逐步積累起資本,使公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今天的耶伯生公司已是挪威最有生氣的船運公司,在耶伯生的手中,掌握著總共120萬噸的90條商船的大船隊,還有在世界各地的眾多投資。這些成果,可以說正是建立在其創業初期的這一決定之上的。

生意場上總是如江海波濤一樣,有起有伏,危機常常出現。如果急功近利,下賭注式地能撈則大撈一把,這是不能有廣闊發展前途的,隻有把眼光放長遠,不怕暫時的損失,才能在波濤滾滾中安度險關,取得長遠的發展。耶伯生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對這一經濟規律有透徹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