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欲海無邊 回頭是岸(1 / 2)

見到利益,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已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不能貪心不足。人過於貪,則會被他人利用,忍貪確實是一大問題。作為國君如果太過貪婪,那麼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一個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麼他在官場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於貪欲不止,往往隻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也沒有得到,禍害反而先來臨了。

《鬱離子》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老虎追趕一隻麋鹿,麋鹿為了生存狂奔不止,倉皇之際從懸崖上跳了下去,老虎趕到了也隨著它跳了下去,結果都摔死了。麋鹿從懸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前麵是懸崖,後邊是老虎,向前是死,後退也是死,向前衝去雖然必定墜落,但萬一還有一線生的希望呢?也勝過坐以待斃,被老虎吃掉的好。而老虎進退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隻是由於貪欲,隨麋鹿一起摔死了。

馮夢龍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嘉靖年間,鬆江有一個監生,博學有口才,本來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他酷信煉丹術,被一個號稱能煉丹的騙子騙去了一大筆銀子。這個監生自然又氣又恨,想到各地去漫遊,能抓住那個煉丹的人。事有湊巧,忽然有一天,他在蘇州的閶門碰上了那個煉丹的人。不等他開口,煉丹的騙子就盛情邀請他去飲酒,並且誠懇地向他道歉,說是上次很對不起監生,請他原諒。過了幾天,那個煉丹的人又跟監生商量,說:“我們這種人,銀子一到手,馬上就都花了,當然也沒有錢還給你。現在我有個辦法,東山有一個大富戶,和我已經說好了,等我的老師一來,就主持煉丹之事,可我老師一時半會兒又來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權且當一回我的老師,從那富戶身上取來銀子,作為我給您的抵償,那就又快又容易,怎麼樣呢?”這個監生因為急著找回自己怕損失的銀子,也顧不得許多,就答應了那個煉丹的人的要求。於是煉丹人就讓監生剪掉頭發,裝成道士,自己裝作學生,用對待教師的禮節對待監生。那個大戶與扮成道士的監生交談之後,深為信服,兩人每天隻管交談,而把煉丹的事交給了監生的“徒弟”,覺得既然有師傅在,徒弟還能跑了?不想,那個煉丹的騙子看時機成熟,又攜了大戶的銀子跑了,那個大戶家人抓住“老師”不放,要到官府去去告他。倒黴的監生大哭,說明了情況才得以脫身。像監生這樣的人因為想要盡快地把自已的利益收回來,不計是否會損害別人,沒有忍一時之貪,反而落得被人取笑的地步。

吳兢在《貞觀政要·貪鄙》中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說得很有道理。

貪欲者,眾惡之本。人一旦貪欲過分,就會方寸亂,計謀一亂,欲望就更加多,欲貪多,心術就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導致把事做把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臨頭了。所以貪欲不忍,什麼事情都會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不勞而獲,稍不如人,便氣恨不已,隻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失掉。

晉代鄧攸,字伯道,元帝時做吳郡太守。他自己帶著幹糧去上任,不要公家的錢,隻喝吳郡的水。在吳郡時政治精明,老百姓都很高興,認為他是過江之後最好的地方官。後來因病離職,吳郡的人去送他,他一點錢都不要。老百姓1000多人拉著他的船不讓他走,他隻好在晚上逃走。吳地的人唱道:“槌擊打,大王鼓,雞叫天要亮,鄧攸留不住,謝令推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