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飯不可一人吃盡(1 / 2)

物競天擇,爭的無非是更大的生存空間。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我們要注意,在爭取生存空間時,盡量不要威脅到他人的生存,否則必然引發激烈的反抗。爭鬥的結果,也許沒有給自己帶來利益,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間。

春秋時,晉國智伯恃強淩弱,貪得無厭,經常向周邊的盟友索求利益。

有一次,智伯派人向韓康子索要100裏土地,韓康子氣壞了,不想給。幸虧他的謀士段規有見識,知道這時候違背智伯的意願,會帶來很大的危險,就勸說道:“智伯這個人,傲慢自負又貪小便宜,你不給他,他就一定會派兵來攻打。您不如給了他,他嚐到甜頭,就會向別人索要土地。別人不願給他,他一定會派兵攻打。到時就有可以利用的機會了!”

韓康子覺得此言有理,就把一個萬人小縣給了智伯。

智伯平白無故得到了土地,既高興又得意,於是故伎重施,又派人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不想給他。他的謀士趙葭勸他說:“智伯向韓國索要土地,韓國已經給了他。如果魏國不給他,他一定惱羞成怒,派兵來攻打。”魏宣子聽從趙葭的建議,也把一萬人小縣給了智伯。

智伯更加得意,又派人向趙國索要土地。趙襄子沒有簽應。智伯於是命令韓、魏兩國,合攻趙國。趙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殘酷的戰爭持續了3年,眼看趙國的都城即將告破時,韓魏兩國突然背叛,與趙國合攻智伯。智伯兵敗身死,晉國被韓、魏、趙三國瓜分。

智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竟不顧友邦情誼,無理索取,其結果,將友邦變成了敵國,反而連自己的國家都丟掉了,豈不可笑?

在生活中,無論是我們的客戶、合作夥伴,還是同事和員工,都是我們的友邦,是能給我們帶來利益的人。但是,如果我們隻顧自己的利益,想一口飯吃盡,他們又可能變成損害我們利益的人。

無論是求名還是逐利,不能太貪心。因為大家都好利,你隻要把牢大處,小處有一兩分便宜給人,別人嚐到甜頭,自然樂意與你交易。財源如水,隻要“水”天天從你這裏過,你永遠不會缺水。若是太精明,滴水不漏,別人跟你打交道時,會變得越來越謹慎,甚至斷絕跟你交易。大家都改了水道,不從你的水庫裏過,怎能不水幹見底呢?

有一位小老板,靠炒股賺了一筆錢後,辦了一家網絡公司。他認為,現在人才過剩,不怕找不到人,所以他給員工的薪水遠遠低於行業水準。

後來,他發現一個規律:員工剛來時熱情滿懷,一個個幹得很賣力;可是幹了一段時間後,就熱情冷卻,無精打采,一有機會就偷懶。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對待遇不滿造成的。他們一開始希望憑努力獲得老板信任,從而提高待遇。老板卻不檢討自身原因,反而認為,現在的員工敬業精神太差,工作熱情隻能維持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