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的排水係統,至今是個令人費解的謎。5萬多平方米連成一片的建築,數百年的大雨冰雪,數千人的生活用水,古村中從未有過堵塞淤積。就是在大洪水時期,村中也無漬水成災的記錄。這真讓現在那些“下雨街成河”的城建工程師們汗顏。
2003年春天,我們第二次訪問古村。張穀英鎮的幹部熊愛光說,前不久,日本來幾個排水專家,在村中轉悠了半個月,專門研究古村的排水設置,也沒弄出個究竟。老人們說,屋場的排水係統,是本著“聚水聚財”的風水理念安排的。所有天井的下水道,歸向進門的大天井,右轉左繞,彙入門前的煙火塘或溪中,排水順暢,卻藏而不露。屋基下的水道彎曲盤旋,數百年從不淤塞,其玄妙何在,日本專家也一頭霧水。
60條巷道
我們在古村中盤桓時,花了很大精力去數屋中的巷道,曲折幽深的巷子,一條又接一條,行走其中,如步入曆史的隧道,有深邃與蒼古的感覺。數了半天,竟分不清了方向,隻好無功而歎。
據專家統計,古村大屋有巷道60條,共長1459米,最長的巷道74米,直連10個堂屋。幽深的巷子是古屋的筋脈,將屋中的各戶分隔又聯係,青瓦下的世界便四通八達,晴不曝日,雨不濕鞋。
縱向橫向巷道交錯如軸線,將這片家族建築群凝聚成整體,按家支長幼,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而又戶戶聲氣相連,一家煮肉,眾家聞香,巷口發聲喊,家家齊相應,完整而寧靜的大屋中,無數小家連成一個大家,體現血緣家族的親和心理。
據說,巷道還有防火的作用。如有火情,隻要將巷道上的瓦揭開,隔斷火路,火便不能蔓延。張穀英村600年無大火災,除門口的煙火塘,穿村的渭溪河之外,禦火巷道的設計也有很大作用。
雕花窗
上世紀90年代初,張穀英村尚未開發時,嶽陽、長沙的美術教師就帶著學生進出村中,他們是為古屋的雕梁畫棟而來。
每個天井邊都有雕窗,窗欞上的雕花,鬆鶴長春,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都刻得典雅精致。老人們介紹,當初建屋時,每個窗欞要40個雕工才能雕成。
窗欞之外,梁柱、簷壁以及柱礎上,都有雕畫,有些已經破損,卻仍不乏民間藝術氛圍。
渭溪河,長壽井
伴屋流淌的渭溪河,河不寬,窄處不過二三米,以石駁岸,終年涓流不息。岸石上有鑿好的石級,有石盆,穿紅戴綠的婦女彎腰在洗衣洗菜。張穀英大屋人丁興旺,與這條長流的溪水有很大關係。
為方便溪兩岸人家,溪上便有很多橋,錯落有致共58座。新屋長廊邊,百步三座橋。“百步三橋”為一突出景致。以木為柱的長廊寬六七尺,臨溪一邊有供路人歇息的橫欄“美人靠”。長廊下是蜿蜒而來的青石路,從前是到平江達淚羅的古道。長廊裏有冰糖、皮蛋攤子,老人敞開對襟褂在抽旱煙。馬幫鈴聲和蹄聲響起,紮藍布腰巾的漢子微笑著東張西望,窗欞中便有戴耳環的白臉和印花布褂子閃動。長廊對河岸邊,有石鑿成的方井,蒼苔布滿,井水卻充盈清澈,一眼看穿幾米深的水底。瀑雨山洪時,渭溪變成黃龍滾滾而下,井水卻依然清澈如鏡。這就叫“河水不犯井水”。井水水質極好,喝了可祛病延年,故名長壽井。張穀英村人丁興旺,似與這口井有極大關係。
上新屋
上新屋是古村中的另一建築群,是張穀英第十六代孫張緒彬,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建造的。這片建築同樣以木結構為主,青磚和花崗石為輔,六進七井八橫堂,有房屋172間,建築麵積有7660平方米。整體同樣是“豐“字形結構,天井院堂屋為縱向中軸上的主體,為長輩居住,兩邊是正房與廂房,觸須似的巷子將多條橫向軸線晚輩居住的房屋相連,體現親情融和,恭謹順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