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探訪古村張穀英(3 / 3)

上新屋大門上有“文魁”橫匾,這是大屋主人崇尚讀書的表現。二道大門過廳中,柱頭上飾以4個大鯰魚頭,是獨占鼇頭的意思。在通過耕作,衣食無憂之後,農家當然要培養子弟讀書以求仕進。張氏有家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賢”,“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讀書一日不可無”,把讀書看得比衣食還重要。有人終生苦讀,求官未能如願,便設私塾教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寫出自勉聯:“十載說求官,北轍南轅,回首依然故我;一經勤教子,玉堂金馬,癡心還望後人。”由於有濃鬱的耕讀文化氛圍,尊師重教,村中曆代出了不少人才。

張穀英村不僅有獨樹一幟的建築藝術,也形成了尚禮重義的民俗民風。孝順老人,和睦鄰裏,樂善好施,風氣代代相傳。村中同姓不能通婚,又因人多勢眾,外姓不敢娶張家閨女,害怕一旦有糾紛,不是其娘家的對手。解放前,村中閨女難以嫁出。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允許,同姓開親才有所鬆動,也要求在七八代以外。

張穀英墓——始祖張穀英的墓,葬於明永樂五年。清鹹豐十年其子孫重修,墓旁原有合抱大鬆樹7棵。1993年又重修,墓前立碑29塊。

張穀英是此屋場開山立宅始祖,故後人以其名名村,其人身世卻是個謎。相傳他是退隱官吏,善識風水,選了這片“發人”的風水寶地。近年又有人考證,他是元末起義領袖張士誠之子。張士誠兵敗平江時,其妻劉氏自焚前命乳母抱二幼子出逃,其中一個就是張穀英。如此等等,很是神秘。其實,古村現有房屋,是張穀英死後若幹年,其八世孫開始創建,後代陸續修建的。

天燈——文塔附近,原有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天燈。直豎的兩塊長條麻石之間夾立一根7米多高.30公分圍的木柱,柱頂有木篷防雨,橫軸上安滑輪,滑輪上吊一盞大燈籠,每天傍晚有專人上油點燈,天亮熄燈。這片地方,原先古木參天,點天燈給行人照明。

會同縣高椅古村也建有天燈。古木森森中,數千人的村子,一盞紅燈高掛,給村人許多方便,給村莊憑添喜氣。可惜兩處天燈,都已不複存在。

青雲樓——在當大門第五進西房,樓下起居,樓上讀書,麵積約70平方米,這是村中私塾,相傳教出了幾十個秀才。

龍涎井——在龍形山龍頭附近,水出岩層中,像從龍口中湧出。井深約2米,不溢不涸,一直是村民的飲水井。

孝子墓——在張穀英墓附近,是19代孫張紹英的墓。張紹英曾割股療繼母的病,是有名的孝子。

墊公墓——張穀英12代孫張墊兮夫婦墓。張墊兮從小習武,武藝高強,能夾小孩飛上屋簷捉麻雀,抱起黃牛洗腳。其夫人丁氏也出身武俠名門,獨擅家傳武功,曾端起300斤重的石磨當茶盤,向前來尋釁者敬茶。夫婦二人懲強除惡,保護村民,為後人紀念。

渭洞一帶尚武,民風強悍,至今有餘風。

藏穀洞——在龍形山尾,由巨大的花崗岩砌成石洞,約300平方米。明末清初,社會動亂,兵匪掠奪。村人將幾百擔穀藏於洞中。石上有乾隆時的題刻,禁止破壞石洞。

王震辦公地址——在村中學堂墈屋場。1945年4月王震率359旅南下,在此辦公。抗戰時期,嶽郡聯中從嶽陽流亡至此地辦學,度過艱苦的歲月。

附近有個“劉備洞”

張穀英村已被評為我國首批“曆史文化名村”,全國各地來的遊人絡繹不絕。

其實與之毗鄰的還有一個重要景點,就是劉備洞。

崇山峻嶺之間,有石級盤旋的古驛道穿穀而過,是古時巴陵通往長沙的必經之路。三國時劉備曾率部取道於此,南襲長沙,西取荊州。現存古驛道2000多米,有古亭、劉備廟以及刻於後漢、南宋、明、清的摩崖石刻。進洞處,有著名曆史學家何光嶽《劉備洞記》石碑。

這裏山泉潺潺,古木參天,風光秀麗,有“嶽陽九寨溝”之稱,具有很大開發價值。遊覽張穀英村,應當安排時間去遊遊這個尚未出名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