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探訪古村張穀英(1 / 3)

乘汽車從嶽陽市出發,沿京珠高速公路北行約20公裏,路邊有“江南第一屋場張穀英”的指路碑,下高速進入市級公路再行15公裏,汽車便穿行於層巒疊翠的群山之中,人們便有鑽“洞”的感覺。翻過一座大坳,眼前出現一個四麵環山的盆地,盆地中央黑壓壓擠滿黑瓦粉牆的屋場。這便是渭洞張穀英村。

張穀英大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形成於清嘉慶年間,現有建築麵積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廳堂一千七百多間,天井206個,居住658戶,二千六百多人。整個古建築群,屋脊挨屋脊,天井連天井,巷道通巷道,鱗次櫛比排列二裏之遙。張穀英村現存古建築規模宏大,村落結構嚴謹,布局巧妙,簷廊相接,巷道縱橫,通風、采光、排水、防火等設計處理都極為神妙,被專家們譽為“湘楚明清民居活化石”。這裏展示的是一個純農耕家族血緣聚落600年的生活史,一個典型完整的鄉土建築體係。

金牛泳海一屋場

進了渭洞,來到張穀英村前,不必急於鑽進迷宮似的大門和巷道,首先應爬上屋後的龍形山頂,俯瞰古村的全貌。

腳下是一片連椽接瓦的屋宇,一個家族就在這密如蜂巢的村落中繁衍。

環視村落四周,隻見幕阜山餘脈的三座小山——大峰尖、旭峰尖和筆架尖,三星拱月一般環簇大屋場。四周群山綿亙環抱,負陰抱陽呈圍合之勢,形成對外封閉,對內貫通,“聚之有氣,藏之有能”的大格局。萬頃綠海中,屋場猶如一條入水金牛,在怡然沐浴,一泳便是600年。

四周山連峰繞中,東南西北出現四個山坳——梓木場、桐木場、佛場、大當坳,猶如古村的四張大門,有利與鄰村的交通營生,又便於古村的隱蔽守護。屋後的長形小山,蜿蜒如龍,自古便叫龍形山。龍山昂首東向,擺尾西北,山兩邊各纏一條小溪,淙淙流淌,在龍頭龍珠石前彙合。“玉帶纏腰”,“雙龍搶珠”,湊齊了極好的風水。古村屋宇正背依“龍身”順龍形山走勢鋪陳,主軸當大門正對“龍珠”,正是巨龍戲珠格局,賦與古村龍騰虎躍的勃勃生機。這樣的環境,“地籍龍形藏王氣,山排筆架主文昌”,山水相融,剛柔相濟,動靜相諧,構成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給張氏繁衍一個理想環境。

龍珠石,當大門

走進古村,“當大門”門額分外顯眼。當大門是張穀英第8代孫張思南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建造的。張思南立誌恢宏祖業,將筆架山下石橋衝的老屋遷到龍形山下,建造了第一棟大屋。門前有一石,叫龍珠石,直徑3米,高2米,酷似一顆珍珠。據說,因為“當大門”正對龍珠石,得到龍脈,才如此人丁興旺。

當大門背靠龍形山,前臨渭溪河,有大小堂屋24座,天井24個,住房422間,建築麵積9200平方米。當大門的兩扇大門,門框均用花崗岩石鑿成,堅固威嚴。高高的圍牆將房屋圍住,安全清靜。大門頂上有太極圖,表示陰陽安泰,福壽綿長。最為壯觀的是,院內左右兩口大塘,其實用價值是防火,調節小氣候;踏上院內石板路便見兩邊活泛泛塘水,生機勃勃,體現聚水聚財的理念。

走進第二道大門,房屋布局為五進五井,高堂深巷,寬綽肅穆。正堂是祖先堂,供奉祖先,族人議事,年祭節祭,都在這裏進行。

整個古村,堂屋是建築的主體,是多功能空間:日常起居,接待客人,紅白喜事,族人相聚,木工篾匠裁縫做事,都在堂屋中進行。上堂屋的神龕牌位和祭祀祖先,則是族人同宗相親,血緣關係的紐帶。

古村的階基牆基,都是長約數丈的方形花岩條石,院中路麵都是長石板,堂屋中有一抱大的石柱,這些石材的開采、運輸和運用,都需多大的工程和費用!據村中老人說,牆壁上都是磨過的青色火磚,用糯米石灰粘合。當年砌牆時,為了工細質好,規定每個砌工一天隻準砌7口磚,決不能多砌。

206個天井

古村建築群體,從外觀上看是封閉的,而走進大屋卻壑然敞開,這就是天井的作古屋中,天井隨處可見。堂屋邊,廂房,廚房邊都是天井。全村有天井206個,麵積從2平方米到22平方米不等。天井都是用花崗岩條石、石板和青磚砌成,砌得方整美觀。下水眼青石鑿成錢字眼,做工很講究。當時砌一個天井,要花100擔穀的工錢。 天井的作用主要是通風、采光、排水。古村房屋接瓦連椽,每屋卻有單家獨院的采光條件,屋內亮堂,空氣流通,居住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