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作者的童年——田漢的家庭教育
田漢是我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的傑出組織者、領導者,一位偉大的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他曾留學日本,20世紀30年代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時期,利用戲劇的形式,宣傳抗日救國。建國後擔任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著有《關漢卿》、《謝瑤環》、《白蛇傳》等戲劇作品及優秀的電影劇本、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畢業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也被廣泛傳唱。
1.田漢的童年。
田漢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田漢是湖南省長沙縣人,1898年3月12日出生於長沙縣果園鄉的田家茅坪一個農民家庭。這裏地處窮鄉僻壤,離長沙縣城約有六七十裏地。在田漢祖父田桂泉時期,田家已成為近30口人的大家庭。田漢的父親田禹卿排行第二,上過幾年私塾,後由於家庭困難,在家務農,後出外做廚師。兒子田漢出世後,他隻能把自己讀書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了。為了孩子,他隻能更加努力地工作,養家糊口,使孩子們有錢上學,接受教育,以圓自己的讀書夢。但是,他父親在34歲時不幸死於肺結核病。由於他的早逝,撫育三個兒子的重擔無情地落到田漢的母親易克勤身上。也出身於農民家庭。易克勤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艱難地撫育田漢等三個兒子的成長。她勤勞、善良,拚盡全力培育出了一代偉大的戲劇家田漢。
田漢小時候,十分聰明,四五歲的時候,就用紅泥在牆上寫鬥大的“福”字;從外麵看戲回來,能夠說出戲的情節,甚至還展動衣角,模仿演員的動作、神態。看到孩子既沉靜,天資又高,易克勤十分高興,決心讓孩子上學,好好培養孩子,使他早日成才。田漢6歲時被送到楓榕樹一所親戚辦的私塾念書。上學那天,母親易克勤哄著小田漢,給他穿上新衣服,背上新書。在易克勤的教育下,小田漢每天念書比大人還上心,不管刮風下雨,從沒有告過假,就連肚子痛都沒有間斷過,學習成績也很好,老師非常賞識,常常誇獎他。對於家庭困難的田家來說,易克勤心裏很是擔憂:供孩子上學,這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且過幾年,田漢的兩個弟弟也要上學,能承擔得起嗎?但易克勤想起丈夫田禹卿的話:“這樣好學、懂理的好孩子能有幾個?”她又想起她親手帶大的弟弟易梅臣怎麼讀書、上學,有了大出息,就更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不管有多大艱難,也不能氣餒、不要飯、不改嫁,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的弟弟易梅臣(易象,留學日本,同盟會員,與程潛、林伯渠一起參加革命工作)那樣有出息的人。
在私塾學習一段時間後,易克勤又送田漢到附近一個鎮上去學習,接受了新的文化,他的成績大有長進。因田漢家庭困難,一位鄰居見田漢長得高大,又知道他讀過書,成績也很好,就建議易克勤讓他在家開館收徒,教教附近的孩子們,掙口飯吃,也可緩解一下家裏的難處。但母親易克勤不同意,她說:“我若貪這樣的近功也不讓他讀書了,寧可讓他種田或是學做生意去了。”她堅持靠自己選絲來維持生活。
為孩子們讀書的事,易克勤經常急得夜裏睡不著覺。那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新思想也傳播到了鄉下,田漢家鄉也有人提倡辦新學,改廟宇為學校——洋學堂,即楓林港初等小學。易克勤求弟弟易梅臣資助田漢入學。為了田漢學習好,在學校住讀,每星期日回家一次。學校裏開設國文、地理、曆史、算學等課程,接受一些現代知識。在這之後易克勤又為田漢的兩個弟弟的教育發愁。那年,她聽說李家公屋也開辦洋學,而且不收學費,便帶上兩個兒子和一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搬到了一個叫蔣五爺的家裏住,為的是這裏離學校近些,便於兩個孩子讀書。為了補貼家用,她又養起了蠶。
正當兩個孩子讀書剛剛有點起色,不巧,趕上夏天忽然發大水,屋子,根基不牢,轟然倒塌了,水退之後,兩個兒子雖然還想念書,但她獨自一人怎能供給三個孩子學費和吃飯呢?最後隻好忍痛割愛,留下大兒子田漢繼續讀書。後來,老師看這孩子成績不錯,便介紹他到長沙城選升學校去讀書。為了孩子上學,易克勤幹過縫紉、紡紗、打錠、采茶,還讓二兒子做幫手,賣賣茶,做點小生意貼補。
2.新“孟母三遷”。
孟母留下了“孟母三遷”的教子佳話。易克勤與孟母相比,也是當之無愧的。她為了自己孩子讀書,也多次搬家。
第一次遷居:7歲的田漢被送到樅榕樹王先生的學堂裏“發蒙”讀書,一年後轉到老家茅坪附近大園殷家讀書。這時,因家裏分兩處種田,易克勤分在陳家衝種田,相隔太遠,無法回家關照田漢,田漢受品德不好孩子的影響,畫白虎,偷絲團子,裏就傳說“田漢不聽話,讀書不用功”。易克勤十分著急,對田漢進行了斥責,並把全家從老家茅坪搬到陳家衝住,讓田漢在附近陳家新屋私塾學習。在易克勤的耐心教育下,田漢有所上進,8歲就能寫對聯,而且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提高,懂得了做人處世要有氣節。
第二次遷居:易克勤送田漢到新塘橋張鼎新家學堂讀書,因生活困難,田漢又一次失學,在家教兩個弟弟田洪、田沅讀書。不久,易克勤舉家遷往棲鳳廬,以便使未滿10歲的田漢得以進入附近楓林港初等小學繼續讀書。聽說李家公屋辦了洋學,不收學費,易克勤又送田洪、田沅兩個孩子到這裏上學。為了便於孩子的學習和走讀方便,她又把家搬到李家公廟附近。因洪水衝毀了房屋,易克勤隻好帶田洪、田沅兩個孩子回到外婆家。
第三次遷居:田漢到長沙城裏去讀高小、選升學校(初中)和長沙師範。長沙師範當時的校長為徐特立,不收學費。且田漢的弟弟田沅也要到城裏讀初小。於是,易克勤又將家從外婆家歌棣塘遷到長沙城北門外的伍家嶺,在舅公家住下來。因舅公家也較貧困,易克勤就幫舅公家做喜花,有時也幫別人縫衣裳,靠此艱難地謀生。由於兩個孩子都在城裏讀書,開銷實在太大,易克勤就在長沙北門外伍家嶺不遠的楓樹坪開了一家小小的茶葉店以謀生。可是不久,田洪要到一家鞋店去學徒,茶葉店隻好關門。易克勤又將家遷到北門外康樂酒家的樓上,長沙師範的附近,每天到學堂裏接些衣服來縫補漿洗,聊以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