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耐人尋味的成才家庭環境。
小時候,陳章良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並不好。他的父母沒受過教育,大字不識。他五六歲就隨父親出海打魚,成年累月在海中泡。沒人告訴他和他的父母什麼時候該上學,父母也沒有教他什麼知識。在講究優生、優育、優教,早日開發智力的今天,9歲上學恐怕太晚了,起碼晚了兩年多。
也許是從小和父親一起與大海為伴的緣故吧,陳章良在父親的影響下養成一種肯於衝擊、奮進的精神,具有向一切困難挑戰的性格。出海歸來閑得無事,就把這種挑戰用在了同小夥伴們打架上,成了村裏小有名氣的“野孩子”、“打架大王”。直到有一次,他又打了村裏的小學校的學生,學校老師忍無可忍地找上門,“逼”著陳章良的父母送陳章良去上學。“不上學,光打架,缺少教養,你家孩子要變成小流氓了。”
上學之後,父母要小章良好好學習,不要再打架生事,要在學習上超過小夥伴們,而不是在拳頭上犯硬。陳章良很聽話,他把這種挑戰、戰勝對方的性格用在了學習上。在班裏,他比別人高一頭,大兩三歲,學習成績也比別人好一大截,這樣,高才生、班長、團支部書記的“頭銜”就一直半隨著他的中學時代。
父母培養了陳章良吃苦耐勞的性格,寬廣的胸懷和奮發向上的激情。他最不怕吃苦,最喜歡迎接挑戰,並戰勝一切對手。剛上大學時,他連一點英語基礎都不具備,他那拙劣蹩腳的發音讓大家笑得前仰後合,但陳章良勇於接受外語課的挑戰。他每天早起閱讀外語,臨睡前也要默默背誦一遍課文、單詞、語法。四年以後,他以外語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取了赴美留學生。
陳章良的成功,並不是來自家庭所提供的金錢和文化知識積累。大學期間,他靠菲薄的助學金和課餘時間脫坯幹活掙的錢完成了學業,他的成功,主要是家庭為他培養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堅強的意誌、勇敢的精神和肯於吃苦、一往無前的接受挑戰的性格。這對我們家長是很有裨益的,現在,孩子們智力差別並不大,在孩子成才中起的作用很小,關鍵還在於我們能否培養好自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8個月的早產兒16歲的雙料博士——神童卡爾魏特的培養過程
卡爾魏特是個奇特的人才,他出生時,瀕臨死亡,但9歲卻考進了萊比錫大學,14歲時獲得了哲學、法學兩個博士學位,並且被聘為教授,頗具傳奇色彩。
1.神童的誕生與成功。
卡爾魏特出生在德國一個牧師家庭。他是一個發育極不成熟的早產兒,母親懷孕不到8個月,就生下了他。小卡爾一生下來,便呼吸急促,麵色發青,四肢抽搐,體質相當虛弱,反應特別遲鈍。小卡爾除了偶爾微微睜開眼皮,瞧一下外部世界外,其餘時間都在昏睡。
這個曾一度徘徊在死亡大門附近的孩子,在父親魏特先生和夫人的精心照料和培養下,一步步地成長起來了。小卡爾3歲半時,開始識字、寫字,並學習動物、植物、氣象等方麵的自然科學知識。4歲時,小卡爾就能把一個故事梗概想象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動人的故事,表現出語言和文學才能。5歲時,小卡爾的詞彙量就達到30000多個,超過了許多大學生的詞彙量。6歲時,小卡爾開始學習外語,8歲時,他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德語、英語等6種語言會話,成為教育界、社會所公認的神童。
小卡爾9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萊比錫大學。他在大學裏如魚得水,廣泛涉獵各學科,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他能熟練地閱讀英、法、意、希臘、拉丁語的書籍。14歲那年,卡爾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而他的同齡人,還都在讀初中呢。卡爾研究古羅馬法律很有造詣,16歲又獲法學博士學位。歐洲各國的著名大學爭相聘請他擔任教授,結果,卡爾受聘擔任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成為世界知名的法學家。
卡爾的研究領域不僅局限於法學。在意大利講學期間,又潛心研究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詩人但丁的作品,不到兩年,他就成為研究但丁作品的權威人物。20歲時,卡爾被聘請為格拉斯哥大學的終生教授。
2.神童的培養過程。
卡爾的父親魏特先生雖然是一名牧師,但卻具有科學的教育思想,是當地教育俱樂部的活躍分子。他曾在俱樂部的一次會議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的才能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而不是上帝賜予的天賦。這一觀點和宗教教義相抵觸,立即招至了其他神職人員的攻擊。魏特先生不理會這些,他決心用事實來回擊他們的責難,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才。
天公不作美,魏特先生的第一個孩子生下來沒幾天就夭折了。不久,他的第二個孩子又出世了。這個孩子又是個早產兒,生下來不久便奄奄一息。但這個小家夥命大,終於活了下來。魏特先生給這個孩子起名為卡爾。這就是那個差點夭折的神童。
魏特很難過,但他沒有氣餒。他認為,隻要盡量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稟賦隻有50%的孩子,也會優於那些不進行家庭教育的稟賦100%的孩子。教育必須與智力啟蒙開發密切地結合起來進行。他製訂了一個嚴格、周密的計劃,並且認真地按部就班地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