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成功家教篇(二)(1 / 3)

4.家長自身具有較高素質,能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自身素質對孩子起著影響、示範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行為,家庭的氣氛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態度和努力程度。

這幾位獲獎者的家庭,有的在城市,有的在農村,收入、職業、文化程度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催人奮發向上的家庭氣氛。物理學獎牌獲得者丁愛東的家庭就是一個寧靜、和諧、向上的家庭。這一家庭使丁愛東具有了沉著、冷靜、不畏困難的心理素質。

他的父母珍惜時間,看書學習、研究學問、娛樂、休息都十分有規律,這使孩子形成了良好生活、學習習慣。丁愛東的父親說:“就拿最平常的一件事——看電視為例吧,除了周末和節假日以外,每天《新聞聯播》之後,一定停機,我們和孩子各自去做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常年如此,即使再好的節目,隻要影響學習,也都不看。我們教育孩子從小懂得有主次之分,具有控製自己的能力,培養出堅強的意誌和良好習慣。學習應當以學為主,不斷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學習上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楊澄的家長常對他說,成績隻能說明過去,要牢記“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不斷努力。盡管楊澄多次獲獎,但仍然非常謙遜,從不驕傲自滿,對同學的提問認真解答,對老師十分尊重、很有禮貌。這都是與家長的影響分不開的。

吳頡生活在父母親作風都很民主的家庭。父母親都不獨斷專行,有事情商量著辦,自己有缺點錯誤也告訴對方,甚至孩子,使全家人引以為戒。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孩子對父母也尊重、信任,有問題共同商量,“服從真理”。這種家庭環境有助於吳頡勤奮學習,探索科學知識的奧秘。

汪建華的家庭是教師世家,父母都是中學教師。他從小就受到良好家庭影響。不僅在學習上受到父母的影響,而且在做人方麵也受到父母的熏陶。家長對他的學習要求嚴格,在生活上也培養他艱苦樸素的作風。父母要求他不貪圖享受,不亂花錢,不吃零食,把精力用在學習上。汪建華有了過失,父母從不打罵,而是耐心講道理,使他心服口服。汪建華衣著簡樸,直到來北京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集訓,才和父母商議購置了幾件像樣的衣服。汪建華擔任班幹部時,不僅學習努力,而且作風民主,平易近人。這些都是良好家庭環境影響的結果。

綜上所述,這幾位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獎牌獲得者家長的成功家教值得我們借鑒,每個家長都應根據各自孩子的具體情況、個性,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相應的家庭教育。

從“打架大王”到世界級青年科學家

——陳章良成長的足跡

提起大學教授,人們往往眼前浮現出戴著眼鏡、滿頭花白頭發的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可是,一位28歲的年輕人,卻靠自己的重大科研成果,進入了大學教授的行列。兩年之後,他又獲得了有青年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傑出青年科學獎——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北大成立生命科學學院時,國際上一位著名企業家說,陳章良這個名字,就價值200萬美元。這位年輕人,就是中國當時最年輕的教授陳章良。

1.不尋常的道路。

陳章良9歲才上小學,但17歲就考上了大學,22歲赴美留學,26歲獲得博士學位,28歲就成了教授,30歲榮獲青年科學家獎,並組建了具有世界級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章良1961年2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縣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漁村,這裏地理位置偏僻,文化教育事業十分落後。漁民常年累月在海上打魚,絕大部分都不識字。陳章良的父母及其七拐八拐十幾門親戚,沒有一門親戚有識字的人。陳章良五六歲就隨父親下海捕魚,閑時和小夥伴們打架玩耍,是赫赫有名的“打架大王”。直到9歲才上學。他在班裏比別的孩子大兩歲,學習成績又好,因此,一直擔任班長或團支部書記。

1978年,17歲的陳章良參加高考,以第一名考入了華南經濟作物學院成為家鄉的第一位大學生。

在上大學期間,陳章良從ABC開始學習外語,等到大學畢業之後,他竟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美國聖路易斯州華盛頓大學。1983年,陳章良被公派赴美留學。這一年他才22歲。

在留學期間,做出了一項項基因工程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生物學界的注意,並連續兩次出席生命科學最高成就的會議——高登國際會議。1987年,陳章良完成了一項植物學研究重大課題,提前一年半獲得博士學位。

陳章良學成之後,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國。他於1989年被評為教授。在北京大學,他組織一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隻用半年時間,就建立起了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91年,獲得了世界青年科學家最高榮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賈烏德?侯賽因獎。不久,又在北京大學籌備組建“中國生物城”,使之成為生物科學研究中心,後來,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2002年3月1日,深圳市人事局召開專門的大會,為在深工作、但又是非深戶籍的33名專家、教授及創業者,頒發首批《人才居住證》,第1號就頒給北京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陳章良教授,他因此成為“深圳人才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