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成功家教篇(一)(3 / 3)

1.父母善於培養孩子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正常發育的兒童一般都具有好奇心,都喜歡問“為什麼”。較為明智的家長都能夠對孩子的好奇心進行及時的引導,使之發展成為自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獲獎者家長就是如此。他們能及時地把自己的孩子領進科學知識的殿堂,讓孩子們盡情享受到求知的樂趣。他們把《十萬個為什麼》等適合孩子特點的趣味書籍作為科學啟蒙教材。與一些家長不同,他們不是把書買來交到孩子手上就算完事,而是想方設法引導孩子閱讀、思考,並使孩子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從而培養孩子們深入學習的興趣,長此下去發展成為強烈的求知欲。這一做法對孩子們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這比教孩子掌握具體的解題方法更有意義,因為任何家長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從小學輔導到大學,但求知欲卻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

這幾位學生家長的共同點就是注意適時地為孩子打開科學知識寶庫的大門,讓孩子在閱讀、學習、思考中領會到求知的樂趣。例如,信息學(計算機科學)金、銀牌獲得者楊澄的家長從他小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學習知識的興趣,4歲開始就教他認字、學算術。但父親母親不是係統、枯燥地教他記字、做題,而是通過認日曆、鍾表,認街道上的牌子,商店裏的商品價格標簽等,使小楊澄對文字和數字產生興趣。結果楊澄上小學之前,就能看連環畫、小人書,會多位數的加減乘除法。上小學時,楊澄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是負擔,不感到討厭、乏味。

化學金牌獲得者吳頡的家長也是如此。吳頡的爸爸媽媽為這個上幼兒園、小學的小女孩先後訂閱了《兒童時代》、《少年科學知識畫報》、《中學生學習報》等10多種報刊,培養她學習知識的興趣。開始父母和她一起看,給她提各種問題,到後來,小吳頡就自己津津有味地閱讀了。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吳頡的父母還買了《智力測驗大全》,《中學生百科知識日記》、《數學遊戲》、《謎語大全》等書籍,培養她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

2.父母善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動力。

這幾位獲獎者,都不是在家長的壓力下被動地進行學習的,他們沒有精神負擔,而是在正確學習目的的指導下,主動、自覺地學習的。這種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力是在家長指導下形成的。

楊澄的家長認為,正常的孩子之間智力相差是不大的,而學習成績相差卻很大,這主要取決於孩子是否用功,是否主動地學習。楊澄從小學五年級起就到市數學奧林匹克學校學習,不論春夏秋冬,風霧雨雪,從不感到苦,顯得很愉快。放學回家先整理聽課筆記,使知識係統化,然後再做作業,從來不用家長操心。

為了培養楊澄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動力,家長經常告訴楊澄,要像他自己所知道的科學家那樣,從小多學知識,掌握真才實學,將來才能做出科學成就,為人類做出貢獻。

物理學獎牌獲得者丁愛東的家長也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自覺性。父親丁廷禎說過,我們從不強迫孩子“開夜車”,搞題海戰術,成績不理想,我們也從不責怪他,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使家長高興。我們主要培養他自覺學習的習慣,當天作業當天完成,決不拖到明天,自己的功課自己完成,決不靠別人(家長、同學)。

3.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參加學科競賽,衝擊新的目標。

楊澄從小學六年級起,就在父母親的鼓勵、支持下,多次參加他所喜歡的學科競賽。楊澄參加過大大小小20多次競賽,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等多學科,從學校、海澱區、北京市到全國、世界等級別,多次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楊澄的父母在每次競賽後都幫助他總結收獲,確立新的目標,並告訴他得獎不是目的,隻是檢驗學習水平的方式,鼓勵他繼續學習。

1990年獲得了數學金牌的汪建華,也是在家長不斷鼓勵下,不斷追求更高目標的。汪建華上初二時,參加了《中學生數理化》雜誌舉辦的數學接力賽(開卷),獲得了一等獎,14歲的汪建華十分興奮、得意。而他的父母卻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孩子過分陶醉於勝利,不利於以後的進步,因此,鼓勵他繼續努力。

後來,汪建華取得了西鄉縣數學競賽的第一名,他的父母在肯定他的好成績同時,又告訴他陝西省在全國的教學水平是不高的,而西鄉縣在漢中地區也隻處於中等,還要繼續努力,“山外有山”,不能鬆懈。初三時,汪建華做了大量的數學題,開闊了視野,終於取得了陝西省第一名的好成績,並在全國聯賽中獲得了一等獎。汪建華和父母親一起,確定了上大學專攻數學,一生從事數學研究的遠大目標。以後,家長又多次支持汪建華參加全國數學競賽、聯賽,直到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獲金牌。孩子追求的目標越高,發揮的潛能就越多。事實說明,汪建華的家長的鼓勵是有效的。

這幾位家長,都善於找出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並努力加以培養,使孩子進一步鑽研,增強學習興趣。他們鼓勵孩子參加學科競賽,去實現新的目標,增強自信心和為達到預定目標充實自己。孩子們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會向著心目中的目標不斷前進,直至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