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生活自理有何重要性
現在,獨生子女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對這一獨苗十分喜愛,為他提供充足的食品、服裝、玩具,聯係好的托兒所、幼兒園,送孩子學畫、學琴,盼望孩子早日成才。然而,父母也好,爺爺奶奶也好,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卻未加注意,自我服務能力很差,已上小學了,還不會洗手帕、疊被子,甚至不會係鞋帶……這很不利於孩子的全麵健康發展,不利於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它能培養孩子勞動觀點和責任感,改變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性格和不良習慣。除此之外,孩子多做家務好處還有很多。科學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美國醫學和教育學專家喬治·範倫特對成年後事業成就情況與兒童時代做家務活動的多少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他從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了這項長達40多年的研究。他跟蹤了456名波士頓的男孩,這些男孩許多是生長在較窮困的家庭中的。當他們到達中年後範倫特又逐個進行比較,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略去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那些在孩提時代常做家務的,比起那些不做家務活的,享受著更幸福、更美滿的生活。
範倫特在這些人長到25、31、47歲時,對他們進行了跟蹤訪問,並采取評分的方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那些在兒童時代幹活多、活動性程度高的人的與人相處能力,比一般人與人相處的關係融洽的程度要高2倍,工資報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隻是其他人的1/16。同時發現,兒時很少幹活的人,成年後患精神疾病者比幹活多的人要多10倍,犯罪率也高得多。他認為這一結果是很合乎道理的。那些幹活多的孩子獲得了生活的能力,感到自己是社會中有價值的成員,他們懂得怎樣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讓孩子做家務勞動對孩子將來的重要意義。然而,我們的許多家庭,孩子被當成“小皇帝”,根本就不讓孩子幹家務活。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十分“疼愛”孩子,某小學的一位老師說過,在她的二年級班上,有一位8歲的男孩不會剝熟雞蛋,因為平時都是媽媽剝好給他吃;一位初中老師也說過,某家有一對雙胞胎千金,都十三四歲了,可她們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更不用說什麼針線活了。這都是父母嬌生慣養的結果。
一些家長認為,現在家裏都是獨生子女,疼還疼不過來,哪能讓他(她)幹活受委屈;也有的認為,孩子年齡小,學業重,不讓幹家務活,好讓孩子騰出時間來學習……父母對子女這片良苦用心,本無可厚非,但家長們應該仔細想想,這些美好的願望能否被子女所理解,是否科學?能否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動力?對孩子將來是不是有害?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事實表明、嬌慣的結果幾乎無一成“正果”,相反的隻會釀出難以咽下的苦酒。範倫特的研究更說明了這一點。
怎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孩子提供方便。家長可以由簡到難,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並盡量使孩子感到方便,容易掌握。家長應從小要求孩子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吃完水果、零食後,將果皮、廢包裝紙送進廢紙簍或垃圾袋;臨睡前把衣服疊好;自己洗臉、洗腳、洗手。家長在購買服裝、鞋襪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穿用是否方便。例如,孩子太小時,可以讓孩子穿帶鬆緊帶的鞋,稍大些再換成係帶的鞋。在鞋上作一個記號,使孩子分清左右腳,初學係衣服扣時,應使衣服的扣眼稍大些。為了不使孩子把衣服扣係錯,可以在第二個扣眼和扣子處作一個記號,(如係一塊小手帕或繡一朵花)。
2.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行為要多加鼓勵。孩子在學習生活自理能力時,都會遇到一定困難。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有耐心,要對孩子多加指導,不要急躁發火,甚至代替孩子去做。否則,住住會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停下來,思考一下先怎麼辦,後怎麼辦,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動手去做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去幫他,而是要鼓勵他:趕緊穿上褲子,好去動物園看熊貓。好孩子學習解放軍叔叔,動作要迅速、幹淨、利落。可以一邊穿,一邊唱歌謠:清晨起,快穿衣;穿背心,穿外衣,伸褲腿,像咪咪……讓孩子在唱歌中完成各種動作,穿衣起床。
3.正確處理做家務時的“小事故”。如讓孩子一起搞衛生,掃地、洗手帕、擦桌子、擺放碗、筷等。不要訓斥孩子,即使孩子把東西弄破了或弄髒了,要給孩子分析原因,再讓孩子嚐試。孩子小,做家務難免有失誤的時候,打破一個碗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相比,哪個更重要不是很清楚的嗎?家長要明智處理這些“小事故”,有責任感的孩子,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大人也不是不出現失誤的。
早期教育孩子自理的年齡與方式有哪些
讓孩子幹活要從小開始。科學研究認為,3歲以後的兒童,對大人們幹活、搞家務及一些勞動工具都會感興趣。因為,在兒童心目中,遊戲和勞動都是很有趣的,他們都想嚐試一下。以玩的方式勞動,邊勞動邊玩,是引導兒童勞動的最好方法。例如,想讓孩子搞衛生。家長可以先給孩子講講衛生的故事,再一起分工大掃除,孩子會很有興趣,並做得十分認真;又如大人在洗衣服時,讓孩子在一邊洗小手絹;晾曬衣服時讓孩子曬自己的衣物。家長可以邊幹活邊誇孩子如何幹得好。這些看來是在玩,其實是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另外,讓孩子在玩中勞動,在勞動中玩,既練手又練腦,又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
孩子做家務勞動很重要。但也不能做得過多,否則會影響孩子學習知識等其他方麵的成長,而且會使孩子厭倦,失去興趣。
特別要注意,千萬不要罵孩子,不要說“你真笨”之類的話,要安慰他,要有耐心。當孩子取得成功的時候,要加以表揚。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不要強迫孩子做事,否則會形成固執的抵觸情緒。不要不停地教孩子、指揮孩子,過分嘮叨,否則,會削弱他的獨立性,教一次,示範一次後,就可以走開,讓孩子自己做,家長可以在遠處觀察。如果孩子能充滿自信地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不但家長高興,而且孩子也會特別興奮,內心會產生一種成功之後的滿足感,並增加了他做其他事情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