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綜合技能篇(三)(1 / 3)

怎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許多孩子的創造力、智力比較高,這是因為他們的家長不但讓孩子學習書本知識,而且更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這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適應未來的社會,走上成才的道路。愛迪生、達爾文等科學家在孩提時期,就愛玩工具、拆裝鍾表,小牛頓喜歡做風車,畫家張樂平小時候喜歡學剪紙,都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家長要因勢利導。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願意自己動手拆卸、組裝東西。他看到剪刀、小刀、鋸子能很快地切斷紙布、木頭時,就會想:為什麼刀能把紙剪成兩半?為什麼鋸子一來一去的就可以把木頭鋸斷呢?為什麼小刀能把蘋果皮削下來呢?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一時期或某一地方對這一類問題感興趣,他們不但會提出問題而且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自己動手試上一試。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刀可以削掉蘋果皮,就會用小刀子削梨子,或者用小尺子去試著削蘋果,想看看能不能削下來。這一舉動,就是孩子的進行嚐試性的創造活動,動手能力與創造性活動是密不可分的。

當孩子想動手幹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給孩子講一點簡單的道理,並做一些示範,然後,再讓孩子進行模仿,例如,讓孩子剪一個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等。經過幾次動手練習之後,孩子就會剪出比例合適,角度正確的剪紙。這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更大的動手的創造欲。

但是,孩子有時候會不小心把手弄破,把衣服弄髒。有的家長就會阻止孩子的活動,不讓孩子動手操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家長應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危險,並做好預防的措施,再讓孩子動手,這樣,一方麵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又不會出現危險。換句話說,即使衣服髒了點,家長動手洗一下就行了,如果因孩子的動手能力差而影響了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得不償失嗎?

怎樣隨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家長隨時隨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習電子琴、鋼琴、打字等都可以促進靈活運用手指,促進眼、耳、腦、手的配合,開發孩子的智力。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培養動手能力的一種“副產品”,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生活不是很富裕的工薪階層,家長可以讓孩子練習團紙、折紙、玩橡皮泥,開始訓練動手能力,不一定要練習高檔的樂器。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剝雞蛋,讓他先磕一下,再一點點地的把雞蛋皮剝下來,皮上還要盡量不帶蛋白。經過多次練習,孩子就會熟練地自己剝雞蛋了。這對促進孩子的手指、腕部關節的靈活運動,提高動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因此,培養動手能力並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隻要家長肯於動腦筋,用家裏平常的東西,照樣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

為什麼要給孩子準備一隻工具箱

有的家長眼光長遠,很善於教育孩子,他給孩子準備了一隻工具箱,裏麵放上尺子,小螺絲刀,小剪刀、針線等工具,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補工作,如修舊玩具,如與家長一起修理自行車、煤氣灶、鍾表之類的東西,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勤儉節約的意識,使孩子體會到家長勞動的艱苦性,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十分重要,也並不困難,廣大家長要從孩子小時候抓起,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具有較高的智力,創造力,心靈手巧,避免高分低能的現象的出現。

家長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現在的孩子成長的條件十分優越,家裏父母、祖父母圍著他一個轉,照顧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娛樂、休息,輔導他學習功課,東奔西跑為他購置教學參考書,請家庭教師,聯係進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使孩子成長一路順風。

由於孩子一帆風順,未遇到任何逆境,往往經受不住哪怕是小小的風浪和挫折。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自殺的消息常見諸報端和熒屏,這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極低。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增強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培養孩子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其實,為了生存任何物種都對自己的後代進行承受能力的訓練。母獅子一次次地把小獅子往溝裏推,讓它自己艱難地爬上來,狐狸也是如此進行生存訓練的,更何況我們這些“萬物之靈”的人類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力量的一種,屬於意誌力量的一部分,包括吃苦意識、承受失敗的打擊等等。心理學把健康人格劃分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誌力量這三種人格力量。意誌力量又包括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自製性和競爭性。建國後的幾十年來,我們對心理學上的智力因素較為重視,而對心理意誌力量一直不夠重視,凡是家長能做的,都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條件,,使許多孩子錯誤地認為:人生之路布滿了鮮花,家長沒有讓孩子看到生活路上的坎坷曲折,因此,孩子也就缺乏這種心理準備。由於他們現在的生活水平較高,缺少對痛苦的體驗,很自然,這些溫室中的花朵就經不起室外的風霜,更談不上人生中的重大考驗了。

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重要,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目前這一節奏較快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成功與失敗是一對孿生兄弟,是難解難分的,必須讓孩子很早就對這一人生現象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快樂也會有痛苦,有順境也有逆境。為了增強孩子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必須對孩子進行耐受挫折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吃苦(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訓練。

怎樣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為了孩子的成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文靜的性格培養之外,還必須使他們有挫折的情緒體驗。事實也是如此。統計數字表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難怪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體驗中說:“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如此,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其他有成就之士,如科學家、藝術家也都類似。前不久《經濟日報》登載了幾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他們都有著不斷失敗的經曆,但他們能頑強拚博,百折不撓的奮鬥。美國家長從小就對孩子不知不覺地對進行自主性生活教育,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具有獨立性強、競爭性強,並有多次承受痛苦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