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兒童為什麼容易引起泌尿係統感染?
答:泌尿係統感染是指病原體,以細菌最為常見,直接侵入尿路,並在尿液中生長繁殖,導致尿道黏膜或組織損傷。感染可以累及上尿道、下尿道,常常不容易準確定位,故多統稱為泌尿係感染。
上行感染:兒童泌尿係統特點決定了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上行感染。兒童的腎盂較寬,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彈性纖維和肌肉發育不良,容易壓迫扭曲導致尿道梗阻和尿滯留,易繼發感染。兒童的膀胱瓣膜機製弱,壓力高,易引起尿反流,導致反流腎。女嬰尿道較短,外口暴露,接近肛門,易汙染;男嬰常有包皮過長或包莖易生垢積而致上行性感染。
血行感染:兒童的泌尿係感染,尤其是嬰幼兒,可以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敗血症。
泌尿道畸形:兒童的泌尿係感染,還要考慮到與泌尿係統畸形有關,尤其是膀胱輸尿管反流,不僅會導致感染反複複發,也可以導致腎瘢痕形成,成年後發展成為高血壓和終末腎衰竭。
84、什麼是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答: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簡稱紫癜腎,是過敏性紫癜的一部分,也屬於過敏性血管炎範圍,除了累及皮膚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關節腫脹外,還有腎髒的損傷。由於腎髒損傷比其他的損傷更為嚴重,預後較差,應該重視兒童紫癜腎的防治。約有1/3過敏性紫癜的兒童會發生腎炎,年齡越小發生者越多,前期表現越重,反複次數越多,越容易發生。一般腎髒損傷的表現出現在皮膚紫癜發生後的2~5周,也出現於皮膚消退後或疾病靜止期。腎髒損傷的表現有很大不同。
85、兒童血液係統有什麼特點?
答:小兒紅細胞和血色素特點:出生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均高,可以出現生理性溶血和生理性貧血。
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出生時白細胞計數高達(15~20)×109/L。白細胞分類特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例在4~6天和4~6歲出現交叉。
血紅蛋白的種類:出生時HbF為主,1歲時HbF<5%,2歲時HbF<2%,因嬰兒期正處於血紅蛋白種類變化最大的時期,每個月齡的HbF正常值不一樣,故診斷β地中海貧血時應查閱正常值。
86、如何判斷是否有貧血?
答:病史:現在較為常見的原因是喂養不當,兒童的偏食,還有些是慢性疾病等原因。診斷貧血要了解是否有導致貧血的因素。
臨床表現:皮膚黏膜蒼白,尤其口唇、口腔黏膜、指趾末端等。活動量少,易患感冒等。年長兒頭暈、易疲勞感,常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消化係統:食欲減退,異食癖,嘔吐,腹瀉,口腔炎,舌炎,萎縮性胃炎等。神經係統:煩躁、萎靡,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不良,智力低於同齡兒。心血管係統:心率增快,心髒擴大,重者發生心力衰竭。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合並感染。
貧血的體格檢查:生長發育障礙和特殊相貌,營養不良狀態,皮膚黏膜蒼白,指甲發育異常,毛發稀疏等,肝脾淋巴結腫大。
血色素:不同年齡貧血診斷標準不同,剛出生的新生兒小於145g/L,1~4個月小於90g/L;4~6個月小於100g/L;6個月~6歲小於110g/L;6~14歲小於120g/L。
87、兒童為什麼容易患缺鐵性貧血?
答:早產兒、雙胎容易因為先天儲鐵不足,或者妊娠母親營養問題,單純母乳喂養,導致鐵攝入量不足;兒童生長發育快,不能合理喂養、偏食、補充含鐵食物也容易引起缺鐵。兒童的胃腸功能紊亂,尤其是慢性腹瀉可以引起鐵的吸收障礙;鐵的丟失過多。
88、兒童營養性貧血是如何分類的?
答:根據貧血的程度分類:極重度貧血,HB<30g/L;重度貧血,HB<30~60g/L;中度貧血,HB<60~90g/L;輕度貧血,HB>90g/L。
根據貧血發生的進程分類:急性貧血,病程短於半年;慢性貧血,病程超過半年。
根據紅細胞的形態分類:①大細胞性貧血:MCV>100fl。此類貧血大多為正常色素型。主要見於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②正常細胞性貧血:MCV正常。主要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及某些溶血性貧血等。③單純小細胞性貧血:MCV<80fl。此類貧血為正常色素型。主要見於慢性感染,慢性肝、腎疾病貧血。④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MCV<80fl,MCHC<80%,主要見於缺鐵性貧血等。
89、如何治療兒童性貧血?
答:口服鐵劑:硫酸亞鐵、富馬酸鐵、葡萄糖酸亞鐵等,以元素鐵計算:每次1~2mg/kg,一日3次或一日2次,同時服用VitC。通常用藥至Hb達正常2個月後停藥。
輸血:①用於重症貧血合並心衰,嚴重感染等。②輸血量:每次5~10ml/kg,輸血速度減慢。③濃縮紅細胞-成分輸血。
90、什麼是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答: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2或(和)葉酸引起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主要特點是成熟紅細胞體積較大,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和骨髓粒、紅係統巨幼變。
91、哪些疾病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
答:特發性血小板減少:也稱ITP,發病的原因尚不明確,也多在兒童期發病;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壞,導致其數量減少。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感染引起的DIC可以導致的血小板減少,多發生在嚴重感染的急性期,伴有出血症狀,血小板進行性減少,同時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低。
藥物性:有些藥物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如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生黴素、洋地黃毒苷等藥物史,起病時常伴有發冷、發熱、頭痛、嘔吐等全身症狀。
疾病:有些疾病也常伴有血小板減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巨大血管瘤、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各種惡性腫瘤骨髓浸潤等,需結合疾病的臨床特點及相應的實驗室檢查加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