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辦學35年,畢業生共有1300多人,為近、現代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在科技、農業、教育各方麵都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著名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以及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
協和大學英文名為“福建基督教大學”,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宗教教育趨於淡化,師生思想逐漸進步。民國十六年(1927年)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還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
20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曆來福州各校師生發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衝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廣大市民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195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並成立福州大學,此為老福州大學。兩校合並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此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當時,原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區內設福州大學農學院。下年,廈門大學農學院並入福州大學農學院,統稱為福建農學院。1958年該校從魁岐遷往西郊梅峰,原協和大學校舍由鐵路部門使用。1994年福建農學院更名為福建農業大學,2000年10月由福建農業大學、福建林學院合並組建福建農林大學。1953年福州大學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數年後新福州大學另建),1972年福建師範學院改名福建師範大學。
12、1916年:未名湖第一個主人
燕京大學是20世紀上半葉4個美英基督教差會在北京開辦的一所著名教會大學,舊中國的14所教會大學之一,其中燕京大學與金陵大學、齊魯大學等是最著名、辦學成就最卓著的幾所。
燕京大學的前身是美、英兩國教會在北京創辦的3所教會學校: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通州協和大學與彙文大學。1916年,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美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將這3所學校合並,初名“北京大學”,最近是在北京城裏的盔甲廠。由於是不同的教會合辦、不同的學校合並,所以起初管理非常混亂,一直沒有滿意的校長,直到1919年“中國通”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才開始有了轉變。
其時五四運動剛剛結束。司徒雷登家族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他後來還成為美國駐華大使。他上任後,立即對學校進行了改革,並把校名改為燕京大學,成為燕京的創始人和最佳校長(還是幹得最久的一位,從1919年直到1946年,長達27年)。當年“學生誌願參加海外傳教運動”的領袖羅伯特·史庇爾就認為:“司徒雷登深切了解中國,於在華傳教人士中對中國青年最具影響力,而且才華與學養出眾,思想開朗,中外人士都心儀其人。”包括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協會副總幹事布魯克曼也認為,他是不二人選。
隨後司徒雷登開始尋找新校址,建設新校區,並在老朋友哈利·盧斯博士(他的兒子後來創辦了著名的美國《時代周刊》)的幫助下向社會各界募捐集資。經過幾年的努力,該校成為當時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和最有成就的大學之一。在教學思想上,該校不強調基督教教育,實行自由教學與研究,要求燕大的學生既中國化又國際化。
1921年,憑著司徒出色的口才和交際能力,學校僅以6萬塊大洋的價格,在北京西郊海澱購買到前清親王賜園(當時的主人是山西督軍陳樹藩),聘建築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