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一生培植出來的學生,數以萬計,服務於各省各界的人才極多,僅就教育界而言,充任過大專校長的即有13人之多:竺可楨、胡敦複、郭任遠、羅家倫、何世楨、程天放、吳南軒、章益、黃季陸、黃華表、曹惠群、裴複恒、章淵若,其中極大多數是複旦畢業生,少數是肄業生,個別是清末李兼教中國公學時的學生。
1947年,在李登輝追悼會上,複旦老校董顏惠慶說,“李氏終身從事教育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是華僑,在國外深感華僑備受壓迫的痛苦;二是百年前耶魯大學第一個中國畢業生容閎回國後,建議李鴻章‘教育救國’,主張選派學生出國留學(中國第一批官費生120名,就是由容閎率領出洋的),李先生受他‘教育救國論’的影響很大,但主張在國內多辦大學,不必大批地出洋留學;三是李回國時嚴複在青年會講《天演論》,南洋公學及愛國學社也都在主張維新改革。他受了時代環境的影響,就決心終身辦學了。”
邵力子則說:“李先生愛國愛民,在清代主張趕辦教育,提倡科學。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時,即主張團結犧牲,抗日救國,帶頭捐輸整月薪資支援東北義勇軍。抗戰勝利後,他老人家又主張和平,臨終前還期望祖國和平統一,繁榮富強,這正是愛國家、愛人民,時代精神的表現。李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永不會離開我們的。”
7、1914年A:橘子紅了
之江大學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舊中國的14所基督教大學之一。
之江大學起源於1845年美北長老會麥嘉諦牧師在寧波創辦的崇信義塾。該校於1867年遷往杭州皮市巷和大塔巷相交處,改名為育英義塾。1897年開設大學課程並改名育英書院,1909年美南長老會加入,1911年遷至月輪山六和塔西側。1914年改名為之江大學。北伐戰爭期間一度停辦。1931年向中國政府立案,因為隻有文理兩個學院,定名私立之江文理學院。抗日戰爭期間,曾遷至安徽屯溪、上海、福建邵武、貴陽、重慶等地。1948年,因已擁有文、商、工3個學院,得以恢複之江大學名稱。
1951年之大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該校土木係、機械係並入浙江大學,商學院並入上海財經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工學院建築係並入上海同濟大學,航空工程係並入中央航空學院,文理學院部分並入複旦大學,浙大文、理學院部分,浙江師專、俄專,之江大學餘下文理學院合並,組建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前身,今浙大西溪校區),校址設在原之江大學處。
1949年杭州本部有學生904人,上海分部有學生162人,共1066人。教職員113人。設文、工、商3個學院。
校址初設皮市巷,後移大塔巷。自1911年起坐落錢塘江畔六和塔旁二龍頭,倚山靠水,風景甚美。這裏現在是浙江大學之江校區,舊稱“浙大三分部”,容納學生近3000人。現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研究院所在地。
2006年5月25日,之江大學舊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著名校友:潘希珍,筆名琦君,台灣作家,擅寫懷舊抒情散文;其短篇小說《橘子紅了》曾被改拍為同名電視連續劇。陳從周:建築學家。楊嗣信:建築師。
8、1914年B:“南有湘雅”
湘雅醫科大學位於長沙,1914年由湖南育群學會與美國雅禮協會聯合創建,是我國創辦較早的一所西醫高等學校,舊中國14所教會大學之一。90多年來,先後更名為湘雅醫科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醫學院、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至今該校的醫科仍列國內高校前茅。
湘雅醫科大學秉承“公勇勤慎,誠愛謙廉”,“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院風,近百年來造就了張孝騫、湯飛凡、謝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醫學專家,享有“南湘雅,北協和”的盛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共為16名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巨匠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其中醫學家3名,分別為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湯飛凡與內科學專家張孝騫。
知名校友:
湯飛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毒學與微生物學家
張孝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消化病專家
謝少文: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毒學與微生物學家
李振翩:美籍華人科學家、著名病毒學與微生物學專家
齊鎮垣:一級教授、著名血液病學專家
易見龍:一級教授、著名血液生理學專家
淩敏猷:一級教授、著名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家
鞠躬: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神經解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