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1911~1918年:成型(下)(6)(1 / 3)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是武大1993年確定的新校訓,比較精彩。“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且武大前身即為“自強學堂”。“弘毅”語出《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且武大30年代校訓即為“明誠弘毅”。“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優良的學術傳統、濃鬱的文化底蘊、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滿活力的創新機製,推動武漢大學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社會效益顯著,學術影響日益深遠。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複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附文1]世界最美麗的大學

武漢大學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學校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早期建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誌性建築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有人寫道:“珞伽山麓,東湖之濱,山水相宜,古今合諧,承傳統中華園林之精妙;武測水院,鹹歸於斯,省府市府,治理整頓,創國立武漢大學之新風。”而使武大為“中國校園最漂亮的10所大學”之首。

我曾寫道:國際著名學府武大位於“九省通衢”的華中武漢市,橫跨長江、漢江,路通南北、東西,黃鶴樓屹立、龜蛇山靜默,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而武大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地勢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校園綠樹成蔭,花香流溢;建築獨具風格,美侖美奐,為“中國十大高校風景名盤”之首。學校分成4個園子:櫻、梅、桂、楓,尤以櫻園為最美,正所謂“繞山逐霧賞櫻來,春風輕拂遊人麵”。20世紀80年代的著名影片《女大學生宿舍》,那浪漫清新、朝氣蓬勃的動人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裏,原小說作者喻杉當時還是武大中文係一名富有才氣的在讀學生。幾年前我出差武漢,就住在該校的“珞珈山莊”裏,走在陰涼的山頭,下眺浩淼的湖麵,真有若以此為歸宿雖九死也心甘之歎。

[附文2]數字武大

一個傳統:寬容自由。武大悠久的曆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蘊。百年沉澱下來的,是武大人心中堅守的寬容與自由。三四十年代,這裏既有聞一多這樣的鬥士學者,也有陳源這樣的紳士教授;有黃侃這樣的國學大師,又有周鯁生這樣的法學至尊。曾任武大教務長的美學家朱光潛,把教育的本質歸結為“寬大自由”。他說過:“‘寬大自由教育’必以‘博學’為基,以‘守義’為本的。”武大的老師崇尚學術民主,崇尚學術自由,所以他們的觀點永遠百花齊放,見解往往標新立異;武大學子則塑造了校園裏自由的學習氛圍,在情人坡晨讀、在樟樹林自習,學無定處,學無定時,學無止盡。

二種美麗: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樸凝重的建築。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園,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建築群曆史古樸典雅,巍峨壯觀;現代化高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不少武大學者,在他們的學術論文後麵都愛寫下“於珞珈山”的字樣。意思好像是說,於好山好水之間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染上幾分山水自然的靈秀之氣。20世紀30年代,曾在武大文學院任教多年的女作家蘇雪林就說過,她的那些關於《紅樓夢》的駭世驚俗的高論,都得益於己處珞珈山:沒有山風呼嘯,何來清逸高論?不過,相對於其秀麗的自然風光,武大人更願意提及她古樸凝重的建築、厚厚的牆體與靈巧景致的飛簷,使整個校園彌漫著一股濃鬱的古典之美。再加之每個建築背後必蘊藏著一段特殊的曆史,人們走入其中,心裏會不自覺地增添幾分厚重與責任。

三月櫻花。在許多人的眼中,櫻花似乎已經成為武大的校花。路過買張明信片,也必須要買有櫻花的。那些爛漫成串的櫻花,將3月的武大映成粉色。十多天的花期,使她們的絢爛更顯得彌足珍貴。隻有親自在櫻花城堡下走過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那種浪漫。年複一年的,無數學子為她慕名而來。同樣被櫻花和老齋舍吸引著的,還有上萬的武漢市民。櫻花節期間的武大倒更像是一個公園,擁擠的人群不斷湧入花樹與街道之中。然而,武大以她廣博的胸懷包容了這一切,無盡的人流,還有遠去的曆史。

四大名嘴。大學必有大師。進入武大以後,你就會發現這裏的大師比傳說中的要更多。“名嘴”是民間的說法,四個也隻是泛指。但被普遍認可的,是“唐詩宋詞大師”李敬一、“西方哲學王子”趙林、“社會剖析師”尚重生和“德國史專家”李工真。他們的公共選修課,都會用上文理學部最大的教室,有時其餘教室的板凳也會被借來一大半。通常,來聽他們講座的還有不少校外人士。

116 年曆史。自1893年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至今已經曆了116個春秋。這悠長的曆史,縱觀全國高校也難有幾個能匹敵。這些年歲中有進步、有失敗、有革命,更有發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曆史感和責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學的人無法擁有的。而校園中隨處散發的文化底蘊,更仿佛是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