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1911~1918年:成型(下)(7)(2 / 3)

劉德培: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專家

姚開泰: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學、試驗腫瘤專家

潘世宬:著名病理生理學、試驗腫瘤學家

盧惠霖:著名生物學與醫學遺傳學、人類優生學家

9、1915年A:篳路藍縷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子教會大學,民國時期14所教會大學之一,1915年在南京開學。她一開始就以大學的規格出現,第一任校長是德本康夫人。

該大學的發展是很艱難的,開辦時隻有6名教員,教學設備也很簡陋,隻有一間普通的化學實驗室、兩架鋼琴和一部大英百科全書。

第一期招收了11名學生,最後完成學業畢業的隻有5人;第二期招收學生20人,最後畢業的隻有8人。她的學生來源不但少,而且年齡偏大。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這一現象才開始發生變化。到1920年,該大學已經有學生70名,教師16名,其中5名中國人。

大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教會的捐助和其它大學的資助。1923年,金陵女子大學遷移到新校區,占地麵積擴大,而且校園美麗,從而開始受到中國上層社會的青睞,學生人數進一步增加。

1930年,該大學命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在教學方麵,她保持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實行嚴格的管理製度。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後來又改名為私立金陵女子大學。1951年9月,該校與私立金陵大學合並為公立金陵大學,最終並入新南京大學。

10、1915年B:“居河海,為河海”

今天的河海大學,是一所擁有90餘年辦學曆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她位於河(長江)海(東海)相接的城市南京,她的辦學也正是針對江河湖海方麵的水利事業,所以說是“居河海,為河海”了。

1915年,時任北洋政府實業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於南京創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隸屬全國水利局,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水利人才的學府。1915年3月15日正式開學。是辛亥革命後第一所招生開課的高等學府。第一任校長:許肇南。

1924年,該校與國立東南大學的工科合並為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校長1年;1927年並入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成為國立中央大學水利係,1949年成為國立南京大學水利係;1952年,南京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的水利係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並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恢複傳統校名河海大學。中國水利類院校排頭兵,水利類人才的搖籃。

[附文]河海名人榜

張謇(1853~1926年):江蘇南通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創辦者。清光緒狀元,稱實業、教育為“富強之大本”。

黃炎培:著名民主人士,江蘇川沙(今屬上海)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

許肇南:貴州貴陽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第一任校長。曾就讀成都高等學堂,後留學日本、美國。1914年回國後即參與學校籌建,並親自教授多門課程。主持校務期間擁護民主革命,支持進步學生參加反帝愛國活動。

李儀祉:陝西蒲城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主任。1904年考入京師大學堂,1909年赴德留學。1914年回國後即參與學校籌建。1923年為解救陝西旱災,投入艱苦的水利工程建設。由於成就突出,被中國水利界公認是理論和實踐上貢獻最大的近代水利專家。

汪胡楨:浙江嘉興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3年獲美國碩士學位後回河海任教。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須愷:江蘇無錫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並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第四中山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水利係主任等職。

沈澤民:浙江桐鄉人,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是上海發起組13名成員之一。

張聞天:江蘇南彙(今屬上海)人,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校期間,接觸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南京及江蘇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曾任中共中央領導。

茅以升:江蘇鎮江人,河海工科大學校長、教授。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7年留學美國,獲碩士、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馮仲雲:江蘇武進人,1926年入清華大學讀書,曾任中共清華支部書記,1955年至1958年兼任華東水利學院院長。

徐芝綸:江蘇江都人,河海大學教授。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碩士學位。1952年參與組建華東水利學院並先後任教務長、副院長,是國內最早引進有限單元法解決水利問題的專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