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訪學的思想之旅
作為一名訪問學者,我於2009年1月至6月,對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進行了學術訪問,導師是亞曆山大·達特曼教授。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著名的“英國青年藝術家”運動的許多藝術家,都曾經在這所學院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代。對英倫的這次學術訪問,既是我與西方學術界溝通的重要機會,無疑也是自己的一次激越的思想之旅。
初到倫敦,感到它似乎並不是一個很現代的城市,既沒有什麼寬敞的馬路,也很少有直刺雲霄的摩天大廈。但這種表象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改變,其實,倫敦與整個英國也有許多現代的東西,如倫敦眼;有的甚至很“後現代”,如許多當代的、前衛的藝術作品、時尚表演等。可以說,倫敦是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國際大都市。在思想、藝術與文化領域,今日的英國到處彌漫著濃鬱的曆史感,其現代又總是與傳統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英國都是一個有著重要影響的國家。一個民族、國家的思想傳統,從來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生成的。同時,這種文化語境也離不開與其相關切的自然環境。在塑造英倫的民族氣質方麵,大不列顛群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大不列顛群島雨水繁多、天氣溫和與多變。
在文化性格上,英國人對傳統的東西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們也較好地保持了文化傳統形成的性格特征。英國式幽默是世界出名的,其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英國的紳士風度。在名為《“小不列顛”劄記》中,比爾·布萊森談到倫敦時說,比起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來,這裏的居民也更有禮貌。在充分尊重傳統的同時,英國人對新思想、新事物也並不排斥。
英國曾經以經驗論著稱於世,其主要代表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與休謨等。他們普遍認為,理論應建基於對事物的觀察與實驗之上。同時,英國的經驗論與德法的唯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學理論爭與相互影響,構成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基本脈絡。直到今日,英國的經驗論還影響著科學與哲學的研究。
在英國,傳統與變革又總是相互交織的。在名為《新工具》的著作中,培根力倡歸納法,開啟了近代的實驗科學,成為了“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語)。對培根的新思想的革命意義,梯利在《西方哲學史》中是這樣評價的:他反對古代權威,反對亞裏士多德和希臘哲學,不亞於他反對空洞無益的經院哲學。但是,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從來就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否則它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著作中,牛頓提出了自己的力學體係,從而為近代的經典物理學,乃至整個近代自然科學作了奠基。自然哲學曾經是科學思想的原初形態,近代科學都是從自然哲學中生長與分化出來的。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前,至今還有一棵蘋果樹,據說牛頓就是在這棵樹下得道的。牛頓意識到了自己的成就與前人如伽利略、刻普勒的關係,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說我曾經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此外,為近代自然科學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科學家,還有哈維、達爾文、法拉第、卡文迪什和麥克斯韋等,他們也在科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停留在已經取得的成就上。在當代科學領域,霍金的科學研究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還有不少的外國思想家都曾經到過英國,在英國接受過係統的哲學教育,並對英國的哲學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如維特根斯坦,他雖然在維也納長大,但他受到的真正的哲學教育,卻是在劍橋這所貴族式的、典型的英國大學完成的,其中,羅素、懷特海和摩爾的討論課是這種教育的重要樣式。羅素曾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後來追隨摩爾而反叛了黑格爾哲學。並且,羅素還與摩爾、維特根斯坦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
又如,波普爾畢業於維也納大學,後來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屬於倫敦大學)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後來,波普爾提出了證偽主義,以反對歸納主義的科學哲學思想。他還認為,在客觀物質世界、主觀精神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相對獨立的思想內容的世界。在西方現代哲學史上,波普爾的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到了蘇格蘭,就自然會想起休謨。在愛丁堡的街頭,矗立著英國近代哲學家休謨的雕像。休謨是經驗主義者,同時他又對經驗主義的基礎給予了懷疑與批判,並打破了康德“教條主義的迷夢”。在街道的另外一邊,還有一座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雕像。他們似乎還在默契地交談著,要知道他們生前還是知心朋友呢。在他們的研究領域,雖然還有許多重要的著述,但他們的思想貢獻卻是卓越的。這正如索利在《英國哲學史》中所說,休謨和亞當·斯密在他們著作的理智恢弘和影響深遠這兩個方麵都鶴立雞群。
建築不僅是凝固的音樂,而且還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在自然景致、居住生活與風土民情等方麵,威爾士顯得更為純樸與鄉村化。在整個英倫,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建築,還有喬治風格的建築、都鐸王朝時代的建築,以及意大利古典文藝複興風格的建築等。許多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如倫敦的狄更斯的故居,巴斯的簡·奧斯汀的故居。200多年過去了,巴斯的街道與市容基本還是奧斯汀時代的特征。在這些古老的建築中,不僅有神聖的意味,而且還有人的存在,以及曆史、文化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