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2 / 2)

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使傳統藝術的保存和當代藝術的發生成為了可能。如大英博物館,其藏品非常豐富,從史前的陶罐到現代的咖啡機應有盡有。這裏的寶藏不僅有西方的,還有東方的;不僅有古代的,還有現代的。當年,馬克思還時常來這裏讀書、思考與寫作。作為近代工業革命的發生地,曼徹斯特建有專門的工業革命博物館。又如泰德畫廊現代館,主要收藏的是現當代的藝術作品。

英倫的思想與藝術,不僅保存在各種著述與場館裏,還浸潤在城市公眾生活之中,如作為公共藝術的城市雕塑。在倫敦泰晤士河的南岸,每天都有不少的表演藝術、行為藝術在發生。同時,還有許多針對兒童、少年的藝術、娛樂與手工製作等活動,如用古希臘柏拉圖的“洞喻”等,去開啟少兒心靈的智慧。這些活動全是參與性的、互動性的,當然也是免費的。在北愛爾蘭,其極富地方特色的音樂、舞蹈,烘托出別致的異域風情與文化。

現代與傳統的關聯、傳承與衝突,是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必須麵對的重要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各個國家有著自己不同的態度與策略。有的國家,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以傳統文化的喪失、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去迎接現代化的到來,但往往到來的卻是對現代性的誤讀;也有的國家,卻一味地拒斥現代化,沉溺於與世隔絕的原始蒙昧的狀態。顯然,英國的做法不同於這些國家,而是非常注重基於傳統的創新。

英倫不僅是傳統的,同時也是現代的。偏向溫和的經驗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倫文化上的包容,多元文化的並存,又為科學、藝術與思想的創新提供了源泉。既尊重曆史、傳統,又有對當下的關注,但又沒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隨波逐流。不少的英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好奇與興趣,也經常到中國城(唐人街)去品嚐中國飯菜。

力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並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是英倫文化發展所彰顯的一種特質。在這裏,“恰當的張力”這一概念,是從庫恩的“必要的張力”借鑒與衍生而來,它原指科學革命與理論傳統之間的關係。達特曼用了“文化間”這一概念,來表征不同文化之間的關聯性、過渡性與模糊性。許多英國學者也正是這樣做的,如劍橋的李約瑟博士,不僅在自己的學術領域頗有建樹,他還致力於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他所著的多卷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讓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科技成就,更為中西方文明的對話搭建了一個有效的橋梁。

當然,這種張力主要是一種文化的張力。在英倫,雖然專製王權早已為君主立憲的民主製度所代替,但白金漢宮的換崗儀式卻百年不變。倫敦的100多家劇院,不僅常年上演現代劇、實驗性劇目,還有許多包括莎士比亞戲劇在內的傳統戲劇。即使在當今,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仍然是戲劇教育的基本內容,以及現代戲劇藝術靈感的重要來源。這些傳統的戲劇與現代舞台劇並行不悖地在英倫的文化生活中登場。

如今,牛津、劍橋已成為英國學術傳統的象征的符碼,人們在這裏可以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作為英國曾經的正統哲學,分析哲學也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進入到了後分析哲學的時代。與此同時,美學發生的變化也同樣如此。在美學與哲學的研究上,英倫有著濃鬱的分析傳統,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與借鑒了歐陸的思想,如現象學、解釋學與符號學等。而且,英美的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邊界與區分日趨模糊。

藝術在當代的生成,已經打破了格林伯格所說的現代藝術的自律性,使藝術走向了社會生活與大眾文化。但這裏卻存在著一種視覺文化悖論,那就是:藝術日益普及化、通俗化,卻越來越難以理喻。同時,藝術看起來既十分“自然”、熟悉,但又顯得非常陌生。英倫與西方的當代藝術的存在,也揭示了西方當代視覺文化及其存在的根本困境。

在英倫,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也總是如影隨形。這裏不僅有許多專業的、學術的會議與沙龍,還有麵向公眾的各種演講。每逢周日,倫敦海德公園的“講演者之角”,則成為了思想的訓練營與跑馬場。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的足球文化已經浸透到城市與社區的各個角落。

在《倫敦的叫賣聲》一文中,英國作家阿狄生寫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或者外地鄉紳,最感到吃驚的莫過於倫敦的叫賣聲了。當然,這是十八世紀的事情了。但這種叫賣聲,在今天的倫敦也還時有耳聞。要知道,街頭巷尾正是大眾文化重要的生成地。

或許,正是這種現代與傳統的相生,引領著英倫思想、藝術與文化走向更為寬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