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勞動、存在與人的詩意居住(2 / 3)

雖然,勞動在根本意義上規定了人,但異化勞動卻使人的存在本性被遮蔽,也使人偏離了自身的本性。“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的對象化與異化是勞動的兩個方麵,勞動的異化則是基於勞動的對象化的。作為存在者,現代人是異化勞動者。勞動者不僅與產品相異化,而且還在生產行為發生的同時,由於物的異化與自我異化,也就使得類與人相異化。

作為類存在物,人通過生產而生活。但是,“由於這種‘生命活動’被異化,變成純粹的生存手段,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類存在。”因此,必須對異化勞動加以克服。在馬克思看來,也正是在異化的克服中,人才能與異化勞動者相區分,從而成為共產主義者。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者被提起而存在卻被遺忘,存在的意義問題才有待於重新提出。

在何為美的規定的問題上,海德格爾與馬克思都給出了各自的回答。馬克思美學思想的根本方麵在於,在勞動的基礎上,他對人與動物、人與自身做出了區分,進而揭示出感性存在的意義。在馬克思那裏,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的勞動成為了美的根本規定。

就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比較而言,其美學思想的互文性表現在,美的本質等經典問題不再有意義,美隻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基於存在的美比認識論語境的美更為本源。對於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的遺忘,“據說,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存在是什麼,以至於這個問題無需重提。然而,海德格爾為再次提出關於存在的意義問題給出了可信的理由。”超越了近代認識論的理性哲學基礎,海德格爾為美學和哲學奠定了一個存在論的基礎。

同時,作為一種基礎存在論,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與先前的存在論的根本區別在於,先前的一般存在論在本性上還是傳統的本體論,它們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傳統形而上學之中。在海德格爾那裏,基礎存在論才是本源性的,它是一般存在論或本體論的本性基礎,其自身卻不屬於一般形而上學的傳統。因為,基礎存在論中的此在不是實體性的,它並不設定一個形而上的本質。

3.人的本質力量及其存在的基礎

馬克思為藝術與美奠定了一個勞動的基礎,而人的勞動是人的一種根本性的生存活動。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是密切相關的,離開了人的本質問題,美的本質是不可能得到揭示的。“從勞動的活動自身來說,它也是感性活動,因為它不是理論的而是實踐的。”因此,隻有在對人的本質給予充分揭示的基礎上,美的本質的揭示才有可能。人的本質究竟有何規定,這當然與人的生存、勞動相關。

在這裏,人的本質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與生命力,也即他的自然稟賦與能力,以及他的情欲與需要。人要生存首先要吃穿住行,在此基礎上,人還有心靈與意識,這是人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根本之所在。人不僅具有生理的本能,還具有勞動的能力。人的本質力量不可能簡單地歸結為某一方麵,它是一個異常複雜的整體。

在基礎存在論上,海德格爾探討了人的本質問題,這既不同於近代的主體論,也不同於先前的一般存在論。因為,認識論強調了認識的根本的優先地位,但“純粹認識的優先地位是認識論者的一種錯覺。”超越了近代認識論與理性哲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強調的是基於存在的藝術與美的問題。

在人的生存與勞動中,人必然要與自然打交道。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也在自然中選擇對象、發現對象,並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質力量灌注進去,使對象成為人自己的自我實現與自我創造,這就是人的活動的對象化。因此,對象化是人化到對象中去。在對象化的活動中,人又從對象中表現出來,這樣對象就成為了人的產品、作品,但這一切活動的根本基礎卻是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就是人通過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也即,使客體對象成為人的創造物與人化的自然,進而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這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隻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這樣,人的作品既有對象的性質與特點,同時又體現了人的本質存在。同時,這也表明了,美感與藝術、美是相互生成的。

在馬克思那裏,全部人類曆史是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認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在這裏,馬克思吸收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的積極因素,又克服了其唯物主義思想的直觀性與機械性,從而把實踐觀奠定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通過對費爾巴哈消極的反映論的批判,馬克思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馬克思看來,“……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人總是通過自己的現實生產活動,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在客觀現實中實現出來,使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都成為了人自己的對象化。

存在論及其對存在的追問,源於存在被遺忘這一重要問題。海德格爾沒有使用對象化這種說法,而是從存在出發來揭示人的本質。海德格爾力圖回到前蘇格拉底思想家那裏,甚至比他們更本源地思考存在的問題。

作為美與藝術探討的出發點,此在最終必將通達存在自身。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的時代雖把重新肯定‘形而上學’當作自己的進步,但這裏所提的問題如今已久被遺忘了。”海德格爾認為,在本性上,美的問題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因此,美的理性基礎應被存在所代替。

近代美學中的主體,無論是創造的主體,還是鑒賞、評價的主體,都將不可避免地消解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裏。海德格爾用此在代替了近代認識論的主體,此在是人的基礎與規定,而不是主體論或人學意義上的人。由此,審美主體被此在所代替、解構,主體論美學也由此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在海德格爾那裏,隻有存在之美的問題,從而消解了西方傳統形而上學體係。此在的本性又是什麼呢?作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此在表明其存在於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之中。在這裏,正是存在規定了西方現代美學思想,海德格爾所探求的美是存在之美,它由此在的在世存在加以揭示。藝術和存在之美都在世界中存在,此世界相關於世界性即作為世界的世界。

在這裏,海德格爾把美的問題建基在存在論之上,美的問題在本性上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對於海德格爾來說,主體論現在已經失敗,這是由於人在本質上的限定性,即人的直觀依靠他自身以外的力量。”此在與一切存在者共在,這正是他強調此在的在世存在的原因。存在及其通達,成為了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的基礎。就這種通達而言,馬克思強調的是勞動者的生產活動,而海德格爾看重的則是此在的去存在。

4.勞動、生存與藝術的創造

馬克思從勞動入手,對勞動中的各種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揭示。不同於國民經濟學家那樣,他們解釋問題時總是處於虛構的原始狀態,而馬克思從他所處的時代的經濟事實出發去探討問題。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但勞動最終卻發生了異化,從而使勞動偏離了人的本性存在。

同時,馬克思把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來考察。在馬克思看來,“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藝術生產仍然受一般的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馬克思把生產區分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大部類,藝術、宗教與哲學都屬於精神生產的範圍。

馬克思,“……對勞動的‘異化’作了深刻的現象學分析,照他看來,這是私有製條件下生產的特征,他的分析也包含了對藝術生產的許多重要的暗示。”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的形式,文藝與審美不能從它們自身來解釋,而必須從社會存在、物質生產與經濟基礎中去加以說明。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為其早期美學思想作了奠基。在中期,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的根本是真理的顯現,作品使藝術、真理與存在的通達成為可能。這裏的真理不是符合論意義上的,而是存在論意義上的。此存在論的真理即作為自身遮蔽的林中空地,其本性在於無蔽,最終也可以說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