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著名科學家工學家(2)(1 / 3)

【名家小傳】

陳裕光(1893—1989),號景唐,生於浙江寧波,自幼隨家遷居江蘇南京。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畢生致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和化學事業。1905年入南京彙文書院附屬中學成美館求學,1911年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係,於1915年畢業。因成績優異,1916年由金陵大學選送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攻讀有機化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曾擔任留美中國學生會會長,並參加美國化學會;1919年創辦《中國留學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國學生月刊》(英文版)。本著“教育救國”的理想,1922年夏回國,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教授及係主任、教務長兼學校評議會主席、代校長。1925年回到母校,受聘為金陵大學化學係有機化學教授。1927年10月被聘為金陵大學校長,是第一位擔任教會大學校長的中國人,直至1951年。

1956年,陳裕光在聽了周恩來總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後,立即寫信給中共上海市委,要求安排自己的工作。同年3月,他參加了上海市輕工業局試驗所的籌建工作。1958年,擔任該所塑料加工研究室化學顧問,同全室人員一起研製成功聚氯乙烯人造革及泡沫塑料。後又根據化工部要求,試製用酒精製造乙烯,以合成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三大樹脂;他收集和翻譯了許多國外資料,進行技術指導,使研製工作順利進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受到衝擊,在美國的子女、親友多次勸他去美國定居,但他不去。1978年11月恢複名譽,落實政策,並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1982年,陳不顧90歲高齡,赴美訪問,向親朋好友介紹祖國發展的情況,勸說一些校友回國講學。1987年擔任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顧問。1989年4月19日病逝。

葉企孫與清華學堂:篤信科學,創建學會

1926年初夏,清華大學科學館門口。一排左起鄭衍棻、梅貽琦、葉企孫;二排左起施汝為、閻裕昌、王平安、趙忠堯、王霖澤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係部分師生在科學館前合影,二排左三為葉企孫

葉企孫教授

1998年,在紀念葉企孫誕生100周年的學術討論會上,9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科學史博士導師錢臨照教授,對葉企孫的一生作了一個很中肯的評價——他是物理學家的光榮,是教學工作者的光榮,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光榮。作為一代大師,青年時代的葉企孫就有著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並融,以及科學救國的抱負。

考取清華學堂

1993年4月25日晚,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第一次報道了葉企孫為冀中抗日所做的貢獻;並介紹他培養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趙九章、錢三強等科技精英的事跡後,社會反響極為強烈。清華大學的數萬名師生這才第一次知道,清華曾經有個葉企孫,而且此人還創造了如此顯赫的功績。

葉企孫生於中國近代最大的城市、工商業中心和國際開放門戶——上海,其曾祖藹臣公曾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官,晚年精修禮學,分纂《同治上海縣誌》;其祖父葉佳鎮曾得國子監簿街,官至五品;其父葉景澐於1984年中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國學造詣很深,藏書七八千冊;對西洋現代科學及其應用亦多涉獵;曾著文宣揚沈括倡議的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圖形;後偕黃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約半年;1905年任上海縣立敬業學堂校長,兼養正學堂校長,後任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

葉鴻眷自幼聰穎過人,其父亦對其教養從嚴——年少識字,稍長即攻讀經書,塑造其終生的儒雅氣質。其父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學及應用,並具革新思想,葉鴻眷深受影響,“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1907年,9歲的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入校時,學校已設有“西算”、“理化”、“博物”等課程,這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也使他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各科都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11年初,清政府將原來負責派遣留學生的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同年2月招生,4月29日開學。時年不滿13歲的葉鴻眷,在父親鼓勵下報考清華學堂並被錄取,成為其第一批學生。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華學堂停課,葉鴻眷就讀於江南製造局兵工中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複招生,改名為清華學校。葉鴻眷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並被錄取。

傳統與現代並融

葉企孫出生於上海市南市區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聰穎過人,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因其7歲喪母,父親備加疼愛;但養教從嚴,不但親自教他啟蒙識字,稍長後又讓他攻讀經書。這種書香家風,使他打下了紮實的國學根基,也塑就了他的儒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