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光與金陵大學:貫穿畢生,如數家珍
金陵大學是美國教會在華較早開辦的大學之一,也是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中國近代教會大學之一。陳裕光青年時代在金陵大學前身——彙文書院的附中讀書,後入金陵大學本科學習直至畢業,前後達10年之久。從1925年至1951年,他又重返金陵大學,由教授至校長,曆26度春秋,與金陵大學的曆史淵源很久,感情很深。
金大創辦經過
19世紀末,所謂“泰西各國”鯨吞蠶食,加緊對華侵略,中國國勢日蹙。他們憑借不平等條約,各自在華攫取特權,西方各式人物蜂擁而至。當時,美國基督教會派到中國來的傳教士甚多,他們一麵傳教布道,一麵創辦學校,先後在中國設立了14所高等學校(即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蘇州及上海的東吳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廣州的嶺南大學,福州的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成都的華西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濟南的齊魯大學,武漢的華中大學,長沙的湘雅醫科大學)。在當時,金陵大學是國內外知名的大學之一,一向由美國教會選派美國人擔任校長。
金陵大學是由南京彙文書院等3所教會學校合並而成。先是美國教會中的美以美會、長老會、基督會相繼派出傳教士,在南京創辦彙文書院、基督書院與益智書院。其中開辦最早的是彙文書院,創建於1888年,距今已近1個世紀。院長就是後來在上海創辦《新聞報》、《英文日報》及《亞洲文會》雜誌的福開森,他與清末兩江總督劉坤一、郵傳部尚書兼航政大臣盛宣懷及一些北洋官僚頻有往來。此人來華時不過20歲左右,原是南京地區一個傳教士,操一口南京話,精通中文,活動能力很強。他很早脫離教育界的原因之一,據說是因為彙文書院院長待遇不高。去職後,受盛宣懷之聘,為上海南洋公學監院。福開森居中國60年,對東方文化尤其是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興趣很濃,收集古代金石書畫甚豐,後悉數捐贈金陵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福開森被日人囚於集中營,後美日交換俘虜,返回美國,1945年病故。
陳裕光於1905年入彙文書院附屬中學。彙文書院是美國教會在南京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中學部又稱“成美館”,大學部稱博物館、醫學館、聖道館。博物館即文理科,1928年立案後改為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館即醫科,曾辦有鼓樓醫院。
這一時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平凡的1900年。這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當時長江下遊雖沒有像直隸、山東那樣處於風暴中心,也是風聲鶴唳,南京的美國傳教士同樣受到了中國人民愛國運動的衝擊。
這時,美國傳教士也開始對在華辦學重新估計。為了適應中國的現實,從多方麵改變中國人對美國教會的感情,教會學校必須提高教學質量及辦學水平,而3個書院分散,既不利於管理,又不利於提高質量及擴大教會的影響,幾經醞釀,1907年,基督、益智兩書院合並為宏育書院。1910年,彙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又合並為一,定名為金陵大學。
合並計劃的第一步是購置土地,擴充校舍。全部工程由美國芝加哥一家公司設計承包。建築材料除屋頂的琉璃瓦和基本土木外,都從國外進口。新校舍從1910年開始設計、動工,至1915年秋,長達5年始部分落成。建成後的金陵大學校舍,中西合璧,美輪美奐,十分宏偉,基地麵積達2000多畝,與鼓樓巍然並峙,為當時南京最大的建築。
基督化教育
金大的辦校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基督化人格”,亦即培養“基督犧牲與服務精神”,以“造就健全國民,發展博愛精神,養成職業知能的根本”,實際上就是推行基督化教育。因此,宗教氣息十分濃厚,宗教儀式十分嚴格,宗教課為必修課。每逢禮拜,師生必須參加。後來,除本校師生外,不少校外教徒也加入了禮拜行列。基督教義為許多人所接受。
合並前,學校最高行政管理權操於美國傳教士和美國差會幹事之手。合並後,中國籍的教職員工人數雖有增加,但行政領導、各科主任、係主任及主要教職員仍為美國人。原來的文、理科有所擴充,增加了幾個係,醫科停辦。1914年成立農林科,後又增設農業專修科。
金陵大學的經費,開始時多仰賴美國教會撥給,學生不僅免收學費,甚至還另給津貼;但學生還是寥寥無幾,因為當時社會上對“洋鬼子”辦的洋學堂心存疑慮,多不願送子弟入學。後來,西風東漸,家長們開始改變看法,把子女送入教會學校求學的逐漸多起來,學校也開始對部分學生收取學費,陳裕光就是在開始收費後進去的。
教會學校重視英語,這對教師、學生都一樣。一年級新生入學考試,僅英文一項,就要過5道關:聽力、讀力、作文、語法、字量(常見字的字義及用法)。在課本方麵,除去國文、中國經史等課程不能不用中文外,其他課程,包括文娛活動,全部采用英文;連助教指導實驗、運動場上運動員的口語、學生助威的啦啦隊,也無例外。陳裕光是學化學的,必須讀英國文學史、英文修辭學、英國古典文學。由於一係列的強製措施,金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一般都比較高。上世紀30年代華東4所大學(金大、聖約翰、東吳等校)一年一度的英語辯論會,金大常占優勝。除英語外,學生對其他學科也能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