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農學院曆史悠久,初創於1914年,開國內四年製農科先河。它的主要特點也是教學、研究、推廣“三一製”,重在聯係中國農業實際,不尚空談。其中對推廣一項尤為重視,師生足跡遍及全國10多個省的農村,受到各地農民的歡迎。其他如教學、研究也卓有成效。金大校譽鵲起,聞名國內外,農科是一主要因素。
1912年,農科教授斐義理,向在南京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及黃興、黎元洪等30人籲請讚助規模頗大的農義會,這是使遭受水災的農民開植荒地、以工代賑、自謀生計的辦法,深受孫中山先生等人的讚許。隨後他又請求提倡造林;經臨時政府批準,並規定清明日為植樹節(後改為3月12日)。金大的林科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始成立的。當時,北京農商部設立的林業學校已解散,青島大學林科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也告停辦,國內大專院校設農林科者隻有金大。
農林科成立後,在南京、安徽等地購買土地,開辟農場;並在學校附近開辦農事實驗園,培育新品種,同時接受各省保送的官費生前來就學。山西閻錫山、南通張謇等都曾選送學生前來學農,金大也曾派人前往指導植棉。1922年,上海各紗廠為建立棉花原料的可靠來源,曾聯合要求並資助金大農學院推廣植棉。為此,金大開辦了農業專修科、農業推廣部,並在各地設立試驗農場。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教會曾派一位教授來金大,專教棉花育種試驗,後培育成第一號優良棉種,稱為“百萬棉”,在江蘇、安徽等農村推廣。繼棉花之後,農科又培育成稻、麥新品種,從事推廣,收效不小。
金大農林科立案後改為農學院,下設8個係和1個部:農業經濟係、農藝學係、植物學係、動物學係、森林係、蠶桑係、園藝係、鄉村教育及農業推廣部。另辟農場及試驗場多處,其中農藝學係共有總場1所、分場4所、合作場8場、區域合作試驗場5所、種子中心區4所。僅總場就有農地1700餘畝,蠶桑係桑園有230多畝,試驗場麵積100多畝,種植桑樹數萬株,對改良中國蠶桑業起了一定的作用。
農業經濟係曾對土地利用情況作過一次廣泛的調查。截至1931年止,調查範圍包括遼寧、綏遠、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廣東等十幾個省,還曾作過人口調查及水災調查。對水災調查的結果,曾細加分析,後交水利和賑濟單位作預防水災的參考。
1930年,美國農業部出資,在金大教授美國人卜凱的支持下,農學院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全國農村經濟調查。這次調查,動員了眾多的師生參加,事後寫了一份長達數千頁的英文報告(後譯成中文,名為《中國農家經濟調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位卜凱,原為安徽宿縣地區的傳教士,熟悉中國農村的情況,寫過不少有關中國農村的報告,在美國被視為中國農業專家,擔任過美國國務院的中國農業顧問。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聯合國遠東救濟總署署長。在金大,他曾倡力“東方文物研究所”,羅致不少名流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國語言、語法、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古籍等,前後達20年之久。
卜凱的前妻,就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她自幼生長在中國,是一位“中國通”,先後寫過50幾部作品,多取材於中國農村。她曾把中國古典小說《水滸》翻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表。《大地》是她的成名作,曾改編為電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和她丈夫卜凱在金大任教。卜凱在農學院,賽珍珠在外語係。
金大圖書館
金大對圖書館一向重視。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農業經濟係即成立農業圖書研究部,收集中國古今農業書籍及各種圖冊,編纂《先農集成》及《農業索引》,為搜集、整理我國的農業文獻,做了大量的工作。圖書館對地方誌的收藏,更是不遺餘力。金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後,搜集工作抓得更緊。文化研究所附設的博物室藏有殷墟甲骨數百片,包括《老殘遊記》作者劉鄂陪嫁女兒的甲骨片。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名畫真跡,如海內僅存的南唐畫家王齊翰(晉卿)所作的《挖耳圖》,圖上有北宋、南宋至清末各代名家的題跋。此圖原為清朝官員端方所有,福開森以巨金從端方手中購得。在福開森眾多的收藏中,《挖耳圖》是其中最有價值的一件。
金大圖書館的管理和圖書的收藏、整理,是與圖書館學專家美國人克萊門斯,中國教授劉國鈞、李小緣等人的努力分不開的。他們為豐富金大圖書,鞠躬盡瘁,值得人們深深懷念。
金大圖書館建成後,在命名問題上曾出現過意見分歧。有人為了紀念在動亂中被流彈打死的金大副校長、美國人文懷恩,主張命名為“文懷恩圖書館”,並在館前豎立文懷恩的銅像。考慮到金大師生的反帝愛國情緒,結果圖書館落成後,既沒有寫文懷恩的名字,也沒有豎立他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