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著名專家學者(19)(2 / 2)

王利器治學受乾嘉學派的影響,以實事求是、理論兼賅為主,不求速成。長於校勘之學,著有《風俗通義校注》、《新語校注》、《呂氏春秋比義》、《文心雕龍新書》、《鹽鐵論校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越縵堂讀書簡端證校錄》、《文心雕龍校證》、《文鏡秘府論校注》及《王利器自傳》等30餘種,另外發表古典文學論文100餘篇。其著作被港台出版機構翻版者約在10數種以上,國內外報刊對其著作及人品評論推崇者甚多。

王叔岷在北京大學史語所:紮實鑽研,謹慎發表

王叔岷從四川大學來到北京大學的曆史和語言研究所,初次見到業師傅斯年先生時,其學識之淵博、言談之風趣、氣度之高昂,令他震驚而敬慕。對於王叔岷呈上的詩文,談到自己準備研究《莊子》一書,傅斯年卻嚴肅地說,“研究《莊子》當從校勘訓詁入手,才切實。”要求他先把“才子氣”洗幹淨,在3年之內不許發表文章。

來到史語所深造

據當時同在北京大學史語所學習的任繼愈先生後來回憶:“我讀北大文科所,做的論文是《理學探源》。理學是宋朝的事,但探源就探到隋唐去了,就涉及到佛教,要用《大藏經》。當時文科所在昆明,沒有《大藏經》,在李莊的史語所有一部。文科所和史語所都是傅斯年主持,我就隨史語所到李莊去待了半年,那個時候王叔岷也在那裏。”

隔絕幾十年後,王叔岷與任繼愈等老同學聚會北京。在王叔岷先生的回憶錄中,特別寫了一首小詩紀念這次會麵:“栗峰文史集英才,北大愚生老大回。故舊重逢驚歲月,暫時談宴亦心開。”

王叔岷詩中說“栗峰文史集英才”,“栗峰”就是指的李莊。史語所在李莊的栗峰山莊,指板栗坳。李莊是大地名,包括市區及郊區。史語所租用當地官紳的一處莊園,地名即板栗坳。板栗坳內部又分別有柴門口、田邊上、門官田、桂花院等院落。

那個時候,他們在一個食堂吃飯,幾個人一桌。董作賓先生有家屬,有時也在大食堂用餐。傅斯年所長兼任中研院總幹事(相當於秘書長),代表蔡元培院長執行中研院的行政職務,常住重慶。董作賓是曆史組的組長,代理傅斯年主持史語所行政職務,包括財務等。

北大文科研究所在昆明恢複招收研究生,一共招了2屆。第一屆招收了10名研究生,語言組有馬學良、周法高、劉念和,文學組有陰法魯、逯欽立,哲學組有任繼愈、王明,史學組有楊誌玖、汪籛、閻文儒等;首屆研究生陰法魯、王明、汪籛與閻文儒留在昆明,馬學良、周法高、劉念和、逯欽立、任繼愈、楊誌玖等則隨同史語所前往四川。第二屆招收20名研究生,其中魏明經、李埏、程溯洛、王永興、王玉哲、王達津、殷煥先、董庶、高華年等前往昆明求學;李孝定、王叔岷、王利器、胡慶鈞諸生就直接到李莊板栗坳完成學業。

任繼愈回憶說,當時的研究生筆試之外還有口試。陳寅恪是詹鍈的主考教師。口試的時候,陳先生提的問題,詹鍈回答得很好;但陳先生就接著再提,直到詹鍈答不上來。當時報考時要提交論文,沒有論文不能報考。先看論文,論文通過以後再筆試。跟任繼愈同一屆的周法高,答辯的時間很長。外國人喜歡在會間吃茶點,抗戰期間的中國沒這條件,就吃點包子吧。周法高很有才,也很放得開,一邊吃著包子,一邊回答問題。

那時的研究生,有2位導師,一位是本專業的,一位是外專業的。學中國傳統學問的,要配一個專攻外國學術的導師;讀書也是這樣。任繼愈的導師一個是湯用彤先生,副導師是賀麟先生,一中一西,兩個人都給他指定了好多參考書。王叔岷也是2位導師,正導師是傅斯年,副導師是湯用彤。湯用彤在昆明,王叔岷未去過昆明,經常指導他的是傅斯年。史語所的一貫學風,對王叔岷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