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上大發現
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楊誌玖師從姚從吾、向達二位教授,專攻元史和中西交通史,並接受陳寅恪、羅常培、湯用彤諸先生的指導。這一時期,楊誌玖在學術上已開始顯露頭角。
楊誌玖入學後,本打算以入所前所寫的論文《元代回回考初稿》為基礎,加以補充修正,作為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但在確定論文題目時,導師姚從吾不同意楊的計劃,他認為,“纂述”和“心得”不同,楊原來的論文隻能說是纂述,尚不能說是確有心得。姚先生指導楊應從元代回回人的特點及其得到蒙古帝王信任的原因方麵選題作文。在姚先生的啟迪下,楊把論文題目改為《元世祖時代漢法與回回法之衝突》。
早在1941年,楊誌玖正在趕寫畢業論文之際,無意中發現《永樂大典》殘本《站赤》中有段材料說:(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書阿難答、都事別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魯淂、阿必失嗬、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同行160人,內90人已支分例,餘70人,聞是諸王所贈遺及買得者,乞不給分例口糧。”奉旨:勿與之!
楊誌玖最初注意這段材料,是因為其中提到的沙不丁是回回人,他是江淮行省平章政事(相當省長)。文中提及的3位使臣兀魯淂、阿必失嗬、火者以及阿魯渾大王,都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能夠找到。
馬可·波羅說:阿魯渾是當時波斯伊利汗的君主,其妻死後,要求以與她同族的蒙古女子承襲其王妃位置,於是他派了這3位使臣來元廷向元世祖求婚。元世祖同意了他的請求,選了一位與其妻同族的蒙古少女嫁給他。馬可·波羅一家,就是陪同他們和蒙古公主從泉州出發,經海路前往波斯的。
在這段漢文材料中,阿魯渾與3位波斯使臣的名字和馬可·波羅所說的完全相同,可以證明馬可·波羅記事的真實性,證明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同時還可從中考證馬可·波羅離華的年代在1291年初。
楊誌玖在他另一位導師向達先生的鼓勵下,把他的新發現寫成《關於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一文,發表在顧頡剛主編的《文史》雜誌上。這一揭示,是當時所知漢文記載中唯一能見到的馬可·波羅活動的考證和研究,得到向達、顧頡剛、湯用彤、傅斯年等專家和學術界的很高評價,並因此獲得中央研究院名譽學術獎。
該文還被譯為英文,於1944年刊登在《英國亞洲皇家學會學報》(孟加拉版)第4卷上,又於1945年9月在美國《哈佛亞洲學報》第9卷第1期上發表了論文摘要。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隔絕狀態,許多西方學者沒能及時看到楊誌玖的這篇論文。但是,幾乎與此同時,法國著名東方學家伯希和利用波斯文史籍,對馬可·波羅離開中國的時間得出了與楊誌玖相同的判斷。1970年英國學者波義耳、1976年美國學者柯立夫,也寫論文證明楊誌玖的觀點是正確的。
楊誌玖後來幽默地說:“我之發現那材料,事出偶然,好像花子拾金。”當然偶然之中有必然。假如那幾年他不是一直在搜集有關回回人的資料(包括《馬可·波羅遊記》),他就不會在發現《站赤》中的材料之後,便敏感地將其與《遊記》中那段記事聯係起來並當即作出判斷,很可能等閑視之,失之交臂。
【名家小傳】
楊誌玖(1915—2002),字佩之,山東淄博人,回族。著名曆史學家。
1934年進入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1939年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後,以論文《元代回回考初稿》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1年畢業,留西南聯大暨南開大學曆史係任教。曾借調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2年。抗戰後回到天津南開曆史係工作。生前曾任南開教授、博士生導師,及中國唐史學會顧問、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顧問、《中國曆史大辭典》編委會主編等職。
楊誌玖畢生從事隋唐史、蒙元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有《隋唐五代史綱要》、《元史三論》《馬可波羅在中國》、《陋室文存》等。在他60年的治學生涯中,始終與馬可?波羅研究有關。他最先從中國史籍中找到馬可?波羅在中國的蹤跡,考證出馬可?波羅離華的確切年代。針對海外有人懷疑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疑問,他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史海鉤沉,以文獻記載為依據,一次次回答和駁斥了各種挑戰,在對曆史真相的反複追詢中更堅定了研究的信念。
任繼愈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大之大,聯大之遠
任繼愈說:“無論從小學到大學,我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屬於‘中等偏上’,考試分數不是很好。但是我考完以後,總要自己檢查檢查錯在哪裏;就像下圍棋複盤,哪一招棋是誤算或是昏招一樣,這是我的一個習慣——所以我所得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比考100分得到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