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著名專家學者(17)(2 / 3)

楊誌玖進北大史學係時,錢穆、胡適、姚從吾、鄭天挺等大家都在北大任教,傅斯年、顧頡剛也常去講課。由於楊誌玖出生於回族家庭,他想研究回族史,並盡量找些有關的論文和書籍來看,如陳垣的《回回教入中國史略》,金吉堂的《中國回教史研究》、英國傳教士馬歇爾的《清真教》以及張星碙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篇》等。

1937年抗戰爆發後,楊誌玖隨學校遷往雲南,北大與清華、南開合稱西南聯合大學。楊誌玖隨校南遷後,先是在蒙自縣的西南聯大分校學習,1938年暑期畢業後才到達昆明。

1938年楊誌玖從西南聯大畢業後,由於學習成績好,被學校推薦到當時也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作為院外研究生繼續學習。這時楊誌玖才選了元史作為研究對象。

因為回回人和回教在元朝最興盛,有關材料也多。他首先研究《元史》、摘錄有關回回人的資料,以此作為基礎,輔以其他材料,在將近1年的時間裏,寫出了約25000字的《元代回回考初稿》一文。對於這篇文章,楊誌玖認為:“雖然很粗糙、類似史料長編,但它總算是根據原始材料獨立編排而成的,有些還有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年的寫作實踐,我才逐漸摸索到了點治學的門徑。”

報考北大文科所

1939年5月,西南聯大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恢複招生。所長由傅斯年兼任,副所長是史學教授鄭天挺。設立語言、文字、文學、哲學、史學等組;其中史學組的導師有陳寅恪、姚從吾、向達、鄭天挺等。

研究所最初是設立在昆明城內雲南大學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裏,後來因為敵機老是轟炸城區,就隻好搬遷到了郊區龍泉村一座山下的某古寺廟旁,與中央史語所毗鄰,是臨時搭建的土房。在戰亂中,中央史語所的研究員與北大文科所的教授們形同一家,也因此同步遷徙。當時環境艱苦,書也不多,但學生們能安心學習,怡然自樂。

北大文科所從全國各大學優秀畢業生中招考入學,由政府按月發給助學金。報考者須先交論文,論文通過後再行筆試,筆試之外還有口試。據楊誌玖回憶:

——學校推薦我和同班同學餘文豪(行邁)及清華大學曆史係畢業生汪籛到史語所。傅先生對我們說史語所暫不招研究生,但所裏有一筆中英庚款,你們可從中每月領取30元,自己看書學習。那時30元已可供每月的房租、夥食、買書和零用。中間先生還召集我們座談,詢問我們學習情況並予指導。這一年,我寫了一篇《元代回回初考稿》。1939年秋,北大文科研究所恢複招生,由先生任所長,鄭天挺先生任副所長。先生勸我們報考。先生對這次考試非常重視,親自主持了一些口試,並檢閱每個人的英文試卷。事後他對我說,你的英文程度還可以。新恢複的第一屆研究生招收了10名。

為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恢複和招生,傅斯年事必躬親,嘔心瀝血,幾近焦頭爛額。1940年8月14日,他給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去信訴苦:“北大文科研究所去年恢複,向中英庚款會捐了點小款,除教授兼導師外,請了向覺明(向達)作專任導師,鄧廣銘作助教,考了10個學生,皆極用功,有絕佳者,以學生論,前無如此之盛。湯公(用彤)公道盡職,指導有方;莘田(羅常培)大賣氣力,知無不為,皆極可佩。此外如毅生(鄭天挺)、公超、膺中(羅庸)皆熱心。……我自求代理此事,一年中為此進城不少,又由史語所借出一大批書,弄得史語所中頗有怨言:真不值得。”

栗峰書院好讀書

1940年底,昆明再遭轟炸,史語所遷往“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傅斯年語)——四川南溪李莊。剛恢複1年的北大文科所,因為導師分屬西南聯大和中研院史語所而分成兩撥。首屆研究生陰法魯等留在昆明,馬學良、任繼愈、楊誌玖等則隨同史語所前往四川;第二屆招收20名研究生剛發出錄取通知,一些前往昆明求學,一些則直接到李莊板栗坳完成學業。

李莊是四川長江上遊重要的水路驛站,上敘府(今宜賓市)下南溪兩地都是25公裏。敘府古稱戎州,長江和大渡河、岷江在此交彙,是長江上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李莊是岷江下遊的重要碼頭,曾為“湖廣填四川”的重要集散地。傅斯年對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文明之珠”感佩不已,“益驚其一邑中人文之盛,詩人輩出,後先相踵”。

1940年秋,先後遷至李莊的還有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社會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中國營造學社等單位。小小的李莊鎮,除了勉強塞進了先期到達的同濟大學外,中央博物院是唯一在鎮的中央單位。北大史語所選在距離李莊鎮七八裏地的板栗坳,那裏曾有座栗峰書院。李莊至今還有幾位老人記得,當初板栗坳的一戶農舍門前,曾掛過“北大文科研究所辦事處”的牌子。那是一塊柏木的牌子,字是毛筆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