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著名作家文人(3)(2 / 3)

這年夏天,劉半農被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員。9月4日,周作人被聘為北大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編輯員。9月10日,胡適被聘為北大文科教授。9月末,因傅斯年與顧頡剛同宿舍,俞平伯由此而與顧頡剛相識。也就在這年9月,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一時期,正是俞平伯新舊思想交融並蓄的時期。他既寫舊詩,又開始新詩創作。可惜這時期留下的舊體詩不多,因為詩集已毀於“文革”之中。而這年秋天他寫的一首《秋夕言懷》,卻意外地保存下來了。

颯颯秋風至,涼氣入庭幃。

燈光照我讀,廢讀起長思。

思多難具說,對卷略陳辭。

生小出吳會,雛發受書詩。

頗自不悅學,督責荷母慈。

十歲畢五經,未化鈍拙姿。

後更遭鼎革,十七來京師。

野裏無言儀,自愧貴家兒。

入學經三載,遠大豈遑期。

身心究何益,唯有影衾知。

繁華不足惜,所惜在芳時。

先我何所繼,後我何所貽。

愛輕令慧照,感重心自衰。

既懷四方誌,莫使景光追。

君子疾沒世,戒之慎勿嬉。

勉力信可真,長歎亦何為。

俞平伯後來談起這首詩時說:“詩因不佳,其後編詩集時遂未收入,卻據實而道,絕無掩飾,荏苒將六十年,未酬此諾,是詩不負我,而我之負詩多矣,可歎息也。”

與表姐結婚

1917年俞平伯17歲,家中為他辦了婚事。新娘許寶馴,21歲,長俞平伯4歲,是平伯母親許之仙的侄女,他舅舅許引之的女兒,字長環(後由俞平伯改為瑩環),晚年號耐圃,浙江杭州人,在北京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作詩、填詞、繪畫,並善書法,還能彈琴、譜曲,又是位賢妻良母,一生照顧俞平伯十分周到。結婚以後,夫妻感情深厚,無論歡樂與艱辛,一生相濡以沫。伉儷之間從未吵過架,甚至沒有紅過臉。

此年10月31日,農曆九月十六,俞平伯舉行了婚禮。他們的結婚儀式,老師黃侃,同學許德珩、傅斯年等人都來祝賀。

許寶馴擅長昆曲,俞平伯心向往之,但曲韻方麵略差。為此,他還專門向曲學大師吳梅學曲,有“偶聞音奏,摹其曲折,終不似也。後得問曲學於吳師瞿安”的記載。

就在結婚的這一年,俞平伯選定了小說作為研究課題。當時這研究課題的導師,有周作人、胡適、劉半農3人,同學中也隻有傅斯年1人。

“五四”新詩人

俞平伯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正值新文學運動剛剛興起。剛滿18歲的他,就積極投身於新文學運動。他不僅提倡新詩、創作新詩,而且對白話新詩的理論建設作了精辟、深刻的論述。《白話詩的三大條件》就是他寫的第一篇白話論文,受到《新青年》編輯部的讚揚。

俞平伯的第一首白話詩《春水》,與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這不僅是他本人新詩創作的起步,也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新詩作品之一。

此年,俞平伯與北京大學同學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等集合好友,籌備成立“新潮社”,俞平伯被推選為新潮社幹事部書記。

1918年2月1日,俞平伯參加北京大學文科國學門研究所第四次小說研究會,聽周作人講俄國的問題小說。在會上,他認定自己的研究項目為“唐人小說六種”。而此時他的求學誌向未定,尚屬廣涉博覽的階段。此時尚在“五四運動”前一年,但各種新思想已在萌生,尤其新文學正在萌生。所以,他一麵閱讀《新青年》,一麵跟吳梅攻讀曲學。正好此時吳梅剛到北京,住在北城二道橋。也就在這一時期,為他一輩子酷愛昆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4月15日,胡適在《新青年》第4卷第4期上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主張。1個月後,俞平伯的新詩《春水》發表。

五九與六九,

抬頭見楊柳。

風吹冰消散,

河水綠如酒。

雙鵝拍拍水中遊;

眾人緩緩橋上走。

都說“春來了,

真是好氣候”。

過橋聽兒啼,

牙牙複牙牙。

婦坐橋邊兒在抱,

向人討錢叫“阿爺!”

說道“住京西,

家中有田地。

去年決了滹沱口,

丈夫兩男相繼死;

弄得家破人又離,

剩下半歲小孩兒”。

催車快些走,

不忍再多聽。

日光照河水,

清且明!

這首新詩,似乎還沒有完全脫離舊詩詞的影響,內容也一般。所以,俞平伯在選編第一個詩集時,並沒有把它收進去。

還有一首寫得更早,作於1918年3月18日夜,應該是他的處女作,它一直沒有發表。直到1992年,才首次發表在南京的《文教資料》上,題為《奈何》。

父母生了我,

世間有了我。

自從墮地呱呱,

便生出啼啼笑笑,

嗔嗔喜喜,

許許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