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科三年的學習生活(下)
茅盾母親早有信來,說寒假不必回家。平時,每逢星期日,沈德鴻即到盧表叔公館去。盧表叔知他寒假不回家,便邀他到自己家去住。但茅盾還是婉拒了。因為宿舍裏江、浙兩省的同學大多數都不回家,宿舍照常生火。他隻向盧表叔借他的竹簡齋本二十四史的《史記》。盧表叔欣然借給他,並說,如有不懂之處,不妨問他。從此每逢寒假,他就借盧表叔的二十四史來讀。在二十四史中,遼、金、元、宋、明等史,他都不感興趣。
寒假是一個月又半,三年是四個月又半,當時除前四史是精讀,其餘各史不過瀏覽一遍而已,有些部分,如關於天文、河渠等太專門了,那時也不感興趣,就略過了。盧表叔說,二十四史是中國的百科全書。茅盾當時是相信此說的。
平凡而又繁忙的學習生活,使人覺得日子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四月花開,春氣洋洋。京中盛傳日本帝國提出苛刻的意在置中國於被保護國地位的“二十一條”;同時又盛傳總統(袁世凱)不惜背城一戰。又傳列強對中國的政策向來是: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到了5月,袁世凱全部接受日本帝國的“二十一條”的消息,先是十口相傳,隨即各報也刊登了。
在沈德鴻將要讀滿預科3年的時候,謠言最多的北京,又謠傳有所謂“籌安會”者擬推袁世凱為帝。有一個無聊的英國人寫文章說中國不宜行共和,還是帝製好。戊戌政變主角之一梁啟超發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反對帝製。但文人之筆端,不是小站練兵起家的袁世凱所畏的,他終於12月稱帝。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討袁軍,在西北、東南沿海各省、兩廣,同時並起,聲勢極大,但皆為袁平定。然而被軟禁的蔡鬆坡將軍得了一個妓女(即小鳳仙)的幫助而逃到天津時,袁世凱這才有點驚慌。因為袁知道蔡必在雲南起義,而守四川的陳宦是袁所不信任的。
當沈德鴻將要結束3年預科的學習,即在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製。本來預備在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時用以慶祝的廣東焰火,在社稷壇放掉了。沈德鴻和許多同學,在這夜都翻過宿舍的矮圍牆去看放焰火。這是沈德鴻第一次看到有這樣在半空中以火花組成文字的廣東焰火。那夜看到的火花組成的文字是“天下太平”。據說,本來還有個大“袁”字,臨時取消了。當沈德鴻正在準備預科的第三年的最後一次大考時,袁世凱死了。
【名家小傳】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烏鎮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與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烏鎮是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毗鄰現代化都市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裏成就了他勇於麵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筆風。他10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
後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後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宣傳部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到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中篇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長篇小說《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曆,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1946年,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大壽,他的聲名日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曆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化部長、中國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社會活動繁忙,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3月27日辭世。
俞平伯在北京大學:學新文學,寫新詩歌
“五四”時期,正在北京大學學習的俞平伯,熱愛文學事業,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是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的成員。他最初以創作新詩為主,有詩集《冬夜》(1922)、《西還》(1924)、《憶》(1925)等;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刊物《詩》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