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著名作家文人(2)(2 / 3)

陳漢章是晚清經學大師俞曲園的弟子,是章太炎的同學。陳漢章早就有名,京師大學(北大前身)時代聘請他為教授,但他因為當時京師大學的章程有畢業後欽賜翰林一條,他寧願做學生,期望得個翰林。但他這願望被辛亥革命打破了,改為北大以後仍請他當教授。他教本國曆史,自編講義,從先秦諸子講起,把外國的聲、光、化、電之學,考證為先秦諸子書中早已有之,而先秦諸子中引用“墨子”較多。沈德鴻覺得這是牽強附會,曾於某次下課時說了“發思古之幽情,揚大漢之天聲”。陳漢章聽到了,晚間他派人到譯學館宿舍找沈德鴻到他家中談話。他當時的一席話大意如下:他這樣做,意在打破現今普遍全國的崇拜西洋妄自菲薄的頹風。他說代理校長胡仁源即是這樣的人物。

記得有一次,本科有個學生問及“今、古經文”之爭該如何看待。他作了回答,並發給學生們參考。這是一篇駢文,每句都有他自己作的注解。全文記不清理了,大意是:他推重鄭康成,主張經古文派和今文派不宜堅持家法,對古文派和今文派的學說,應擇善而從。他對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很不滿意,說劉歆(本名秀,後漢時為避光武帝諱而改的)怎能編造春秋左氏傳如此其完整,全書沒有破綻。(按:康有為是今文派,他的《大同書》是根據何休《公羊傳》的學說而加以推演的。)

教本國地理的是江蘇揚州人,他也自編講義。他按照大清一統誌,有時還參考各省、府、縣的地方誌,乃至《水經注》,可謂用力甚劬,然而不切實用。

沈尹默老師教國文,沒有講義。他說,他隻指示研究學術的門徑,如何博覽,在自己。他教學生們讀莊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篇、韓非子的《顯學》篇。他說先秦諸子各家學說的概況及其互相攻訐之大要,讀了這三篇就夠了。他要學生們課餘精讀這些子書。他又說《列子》是偽書,其中還有晉人的偽作,但《楊朱》篇卻保存了早已失傳的“楊朱為茅盾”的學說。

至於文學方麵,沈老師教學生讀魏文帝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彥和)的《文心雕龍》,乃至近人章實齋(學誠)的《文史通義》;也教學生看看劉知幾的《史通》。

清朝末年,江西詩派盛行。江西詩派的始祖是黃山穀。沈老師抄示黃山穀的《池口風雨留三日》,詩是七律,其辭如下:“弧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隻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人閑心苦一舂鋤。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他又說,山穀自言,欲仿莊周,分其詩文為內外篇,《池口風雨留三日》見外集。沈老師說他自己也喜歡黃山穀的詩,但他不是江西詩派。他還把他作的詩抄給大家看。

同學中有問沈老師是不是章太炎的弟子?回答:不是。但又說沈兼士曾從太炎先生受“小學”要旨。同學中又有人問:聽說太炎先生研究過佛家思想,是不是真的?回答是真的。沈老師又說,你們想懂得一點佛家思想,不妨看看《弘明集》和《廣弘明集》,然後看《大乘起信論》。沈德鴻那時好奇心很強,曾讀過這3本書,結果是似懂非懂。現在呢,早已拋在九霄雲外,僅記其書名而已。

至於外國文學,當時預科第一類讀的是英國曆史小說家司各特的《艾凡赫》和笛福的《魯賓遜飄流記》,兩個外籍老師各教一本。教《艾凡赫》的外藉老師試用他所學來的北京話,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請他還是用英語解釋,學生們倒容易聽懂。

預科第一類規定第二外國語(英文是第一外國語)是法文或德文,沈德鴻選擇了法文。教法文的人不懂英語,照著課本從字母到單字,他念,沈德鴻他們跟著學。幸而那課本是法國小學用的,單字附圖,大家才知道該字是指什麼東西。聽說這法國人是退伍的兵,是法國駐京使館硬薦給預科主任沈步洲的。

教世界史的(實際是歐洲史)是個英國人,用的課本是邁爾的《世界通史》,分上古、中古、近代3部分,上古從古埃及、兩河流域的文化,然後希臘、羅馬。此書附有插圖。(大概這是當時比較好的歐洲史,後來有人譯為中文出版,即名《邁爾通史》。)

預科第一年上學期的學習情況,略如上述。到下學期,有了較大的變動。《艾凡赫》與《魯賓遜飄流記》都由中國人來教了。法文老師換了人,是波蘭籍,他教法文和德文,用英文解釋,但因其也教預科第一類學生之選學德文者,在教法文時,有時忽然講起德語來。他也教預科最後一年的拉丁文。

但是最使沈德鴻高興的,是新來的美籍教師,據說是美國的什麼師範大學畢業的,年紀不過30歲。他的教學方法好。他教學生莎士比亞的戲曲,先教了《麥克白》,後又教了《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萊特》,等等。一學期以後,他就要學生作英文的論文。他不按照一般的英文法先得學寫敘述、描寫、辯論等的死板規定,出個題目,讓學生們自由發揮,第二天交卷。沈德鴻的同班同學中,一位姓徐的,單名佐(浙江富陽人),英文程度較差;因與茅盾友好,請茅盾代作。沈德鴻先給他作了,然後作自己的。但是出手雖快,卻常有小的錯誤。胡哲謀是班中寫得最好的,常常得到老師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