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民國七年回到北京時,林語堂以清華大學教員的身份也在場歡迎他。他由意大利返國,當時引用荷蘭神學家ErasBmus的話說:“現在他們已然回來。一切要大有不同了。”林語堂開始在北京的報上寫文章,支持用白話寫作,理由是歐洲各國文學在15與16世紀興起時,都是用當時的白話,如意大利的但丁和薄迦丘都是。他的文章引起了胡適之注意,從那時起,此後他們一直是朋友。
【名家小傳】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福建龍溪(現屬漳州)人。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林語堂出生於一個中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國哈佛大學文學係留學,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次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研究語言,並撰寫雜文。翌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以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次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4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
茅盾與北京大學:預科三年亦受益
沈德鴻中學畢業後,知道北京大學預科分第一類和第二類。第一類將來進本科的文、法、商3科,第二類將來進本科的理、工科。報第一類的,隻考國文與英文。他自知數學不行,就選擇了第一類……從此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文學道路。
報考北京大學預科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中學畢業後,擺在沈德鴻麵前的就是以後的求學問題。母親早有個計劃。外祖母留給她的錢1000兩(大約等於當時的銀幣1500元),自父親逝世後存在本鎮的錢莊上,至此時連本帶息共約7000元之數。母親把7000元分作兩股,沈德鴻和弟弟澤民各得其半,即3500元。因此,她認為茅盾還可以再讀書3年。
中學畢業,當然要考大學。母親本訂閱上海《申報》,《申報》廣告欄上登有上海及南京的大學或高等學校招生的廣告,也登著北京大學在上海招考預科一年級新生的廣告。母親因為盧表叔此時在北京財政部工作,沈德鴻若到北京,盧表叔會照顧他,因此,她就決定讓沈德鴻去北京大學求學。7月下旬,沈德鴻到上海,住在堂房祖父開的山貨行中(他是曾祖父8個兄弟中最小一個兄弟的兒子)。這時他才知道北京大學預科分第一類和第二類。他自知數學不行,就選擇了第一類。
茅盾後來回憶,考試分2天,都在上午。第一個上午考國文,不是作一篇論文而是答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是中國的文學、學術的源流和發展。第二個上半天考英文,考題是造句、填空(即一句英語,中空數字,看你填的字是否合格,合格了也還有用字更恰當與更優美之別)、改錯(即一句中故意有錯字,看你是否能改正,或改得更好),中譯英,英譯中。最後還有簡單的口試。
考試完畢,沈德鴻的堂房叔祖留他多住一兩天,派山貨行的學徒陪同他遊了上海邑廟等。此時,上海電力公司供電不足,電燈用戶極少,堂叔祖的山貨行用的是煤氣燈。
沈德鴻回家後,天天留心看《申報》。因為被錄取者將在《申報》廣告欄刊登姓名。等了約1個月,果然刊登出來了,卻是沈德鳴,家裏猜想鴻、鳴二字形相近,故而錯了。幸而不久,學校來了通知,這才知道他考上了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
在去北京求學的路上
那是1913年夏。北京大學由京師大學改名為北京大學後第一次招收預科生,而且第一次到上海來招生,這對於長江以南各省中學畢業生想考北京大學者,是一大方便。這年沈德鴻虛歲18歲,實歲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