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對華僑城成功之道的總結(1)(3 / 3)

三、華僑城“文化引領成長的企業發展模式”形成和逐步發展的原因

華僑城這一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可以歸結為“點、線、麵”三方麵的原因:“點”,即領導人是模式形成和發展的關鍵;“線”,即業務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和能力積累,推進了發展模式的逐步成熟;“麵”,即華僑城所處的客觀環境和發展過程中打造的文化社區,形成了其發展的外部條件。

從“點”的角度看,企業領導人的氣質、修養和視野,是華僑城發展模式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領導人對企業的戰略、企業文化和發展路徑有著重要的作用,華僑城的發展就再次印證了這一現象。華僑城第一任領導人馬誌民,就有著深厚的人文情結。來到華僑城之初,華僑城還是一片荒野,周邊都是開山破土的建設之聲。但馬誌民卻在一片荒蕪之中提出了“規劃就是財富”的理念,將對環境和人文的關懷滲透到規劃之中,奠定了華僑城基本的文化氛圍,並以自己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旅遊產業的敏銳嗅覺,選擇了主題公園作為華僑城發展的主導業務之一,奠定了華僑城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的基礎。

第二代領導人任克雷,對文化的認識比前任更加深刻。喜歡拉小提琴的任克雷經常遊曆各國,文化閱曆豐富,認為“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有文化的支撐,否則就會蒼白無力”,文化是經濟和社會的靈魂,其不僅僅可以成為一個產業,更是提升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層次的關鍵因素。在任克雷的主導下,文化元素更深刻地滲透到了產業的發展之中,主題公園、主題地產、主題酒店,文化貫徹於華僑城的業務體係之中,成為引領企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在其領導和建設下,華僑城的文化氛圍也更加濃厚,何香凝藝術館、華僑城LOFT,以及每年的狂歡節、花車巡遊,使年輕的華僑城的文化氛圍不遜於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古城、古都。

從“線”的角度看,華僑城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知識和能力,不斷豐富著發展模式的內涵,推進了其逐步成熟。華僑城的項目不多,但每一個項目都是精品,而正是一個個的精品項目,使企業逐步積累起了獨有的文化資源和運用文化資源的能力。如在主題公園的發展中,華僑城先是通過錦繡之窗和中華民族園挖掘中國和民族文化,而後又通過世界之窗引入異域文化,接著又通過歡樂穀融合了時尚和快樂文化,在開發這些項目的過程中,華僑城對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組織內部積累的文化資源也越來越深厚。如果說錦繡中華時的華僑城還是以一種“完美複製”的形式運用文化的話,到了歡樂穀時,其已經可以將中西古今各種文化要素融彙其中,綜合出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可見,隨著企業的發展,其積累的資源基礎和造就的組織能力,是華僑城發展模式逐步成熟的動力所在。

最後,從“麵”的角度看,華僑城的外部環境氛圍,對華僑城模式的發展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既包括外部客觀環境,也包括發展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社區。

華僑城發展時深圳“文化荒漠”的客觀初始條件,使華僑城可以有更大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想力,這成為華僑城發展模式形成的客觀條件。擁有厚重的文化積澱,對於企業的發展當然是有利的初始條件,但是由於文化對人的行為有著很強的製約能力,已有的文化有時也會成為企業運用文化、形成文化的桎梏。由於深圳沒有深厚的本地文化,但卻有著強烈的市場意識和靈活的機製,華僑城在一種開放寬鬆的文化心態和氛圍下,大膽創想,參與到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文化資源、人才、資本的競爭和重組之中。通過對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進行成功的文化項目運作,華僑城的文化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創造了一種屬於華僑城的獨有文化,其中各類文化元素都為提升人居品質、創造美好生活服務,和諧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從華僑城初期的城區規劃和建設開始,就彰顯了“人本”的思想。在日後的建設和發展中,華僑城又將各種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形成了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氣息濃鬱,產業與文化有機融合的社區環境,為華僑城文化引領成長的企業發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華僑城從規劃建設開始就強調環境的營造,除了以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房地產和酒店等產業的發展,華僑城持續對文化設施和活動進行投資,建設了何香凝藝術館、華僑藝術中心,打造了每年一度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策劃了貫穿全城的巡遊表演和狂歡節。在華僑城,文化與產業之間已經難以區隔,因為華僑城的產業發展要依靠文化支撐,而文化環境的打造又是產業發展造就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沉溺和成長的企業,對文化的理解和偏好自然不同於其他企業,也因此造就了華僑城對文化的“路徑依賴”,無論在哪裏發展,都要尋找文化因素以支撐業務的成長。

組合協同型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一、“旅遊加地產”商業模式的實質

(一)華僑城“旅遊加地產”的商業模式

華僑城集團發展之初,其旅遊、地產業務的發展是相互獨立的,但是隨著企業的成長,華僑城逐漸發現了兩者之間內在的聯係,並開始構建能夠充分利用這兩者之間聯係潛在價值的商業模式,即通過“旅遊加地產”的商業模式將旅遊業務和房地產業務有效結合起來。其旅遊和房地產業務目前良好的發展態勢正是“旅遊加地產”模式實踐的結果,這一發展模式為企業發展開創了新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空間。

華僑城集團在成立初期就奠定了旅遊業作為發展主業的地位。1989年,華僑城建成中國第一個主題公園——錦繡中華,以“一步踏進曆史,一天遊遍中國”的宣傳理念吸引了廣大遊客,一年收回投資。隨後,華僑城又相繼推出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歡樂穀,在國內旅遊市場上引起較大反響。尤其是歡樂穀的推出,開創了國內采用“乘騎”模式的主題公園的先河。經過近20年的發展,華僑城的旅遊產業樹立了國內旅遊市場的一麵旗幟,是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先行者和領先者。作為這一模式的另一項業務——房地產,初期並未列入主營業務範疇,而是作為華僑城城區建設、員工宿舍建設的輔助功能。但由於位於特區這一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華僑城的房地產業務很快便開始按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1992年開始嚐試商品房建設,1994年成立華僑城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隨後,華僑城的房地產業務開始向專業化和差異化方向發展,其引入意大利文化主題的地產項目波托菲諾,便是其地產業務的標誌性項目。

在發展過程中,旅遊和地產兩項業務相互結合、協同發展。在區內,一方麵,旅遊業的發展,尤其是主題公園的推出為華僑城贏得了聲譽,並在此基礎上提高社會對企業的認同感,從而增加了其地產業務的社會認知和吸引力。同時,主題公園的存在、華僑城的整體規劃也為地產項目的開發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增加了地產項目的附加值。另一方麵,地產項目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等方麵的支撐,使華僑城的旅遊產業一直能夠獲得足夠的投資和支持,保持高品質的運轉。

在區外,兩種業務的這種結合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華僑城區外項目的開發中,旅遊、地產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開發的,旅遊的開發建設中滲透著地產,地產的開發建設中又有旅遊的要素。因此,旅遊業發展爭取到的政策優惠可為地產所用,地產的投資回報又可為旅遊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從而使整個區外項目的發展呈現出兩個產業協同、聯動發展的態勢。

“沒有區外項目,華僑城隻是一個深圳的企業,有了區外項目,華僑城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向區外擴張是華僑城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然而在區外項目建設中會遇到諸多難題,如投資問題、政策問題等。旅遊業,尤其是主題公園的建設和運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且回收期長,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是企業發展中需要突破的瓶頸。與之相反,房地產行業則資金回收快、利潤率相對旅遊行業而言較高。但是,房地產業的發展由於關係到國計民生,國家宏觀調控和政策性影響對房地產行業而言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家為了抑製經濟過熱和推動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加強了對土地資源的管理。所以,對房地產開發商而言,土地資源的獲取意味著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華僑城旅遊業的發展在國內市場上首屈一指,“整體開發”“在花園中建城市”等規劃開發理念順應了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當地的城市建設和社會就業。因此,華僑城的旅遊開發在向區外擴張中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區外項目所在地政府紛紛給予各項優惠政策,使華僑城的房地產拿地成本很低,加之旅遊項目開發本身又提升了周邊房地產的價值,因此房地產項目獲得了很高的利潤,並以此支持旅遊業的發展。

商業模式揭示的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華僑城旅遊和地產兩個產業的協同、聯動發展模式揭示了華僑城如何獲取發展所需的資源,並利用企業的內外部資源為股東、顧客創造價值,是一種值得深入探究的商業模式。

(二)“旅遊加地產”商業模式的實質:組合協同型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華僑城“旅遊加地產”商業模式實質上是一種組合協同型多元化的商業模式。組合協同型多元化商業模式是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即企業非相關多元化的多個產業,基於共同的基礎或通過共通點聯結,綜合考慮各產業發展特點和階段,在企業運作中優勢互補,實現聯動、協同發展,從而使企業整體經營結果優於單獨發展這些產業產生的效益。正如華僑城“旅遊加地產”的商業模式所實踐的結果,旅遊和房地產兩種傳統上非相關的多元化產業,在企業的運作中互動、協調發展,從而使企業發展呈現出“1+1>2”的整體效應。

這一模式有以下幾方麵特點:

(1)采用該模式的企業內存在多個產業,這些產業按常規而言屬於非相關產業,具有不同的產業發展特點。

(2)這些非相關多元化產業盡管具有不同的產業特點和優劣勢,但是決定其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存在優劣勢互補的可能。

(3)這些非相關多元化產業在企業內的發展具有共同的基礎或者共通點。共同的基礎或共通點就是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多個非相關產業的聯動、協同發展通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以實現。因此,企業需要構建和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強企業統領多個產業協同發展的能力,使企業呈現“1+1>2”的效應。

華僑城“旅遊加地產”的模式是組合協同型多元化商業模式中的一種具體形式和典型代表。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中還存在其他的具體形式,如“金融加地產”“商業加地產”“物流加地產”等,這些模式均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為目標,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統領下將非相關多元化產業有機組合、協同發展,以實現整體效用大於部分之和,即組合協同多元化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