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理由相信:既從西方管理理論中汲取豐富營養,又閃爍中國人獨特智慧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和模式將漸行漸成;以眾多成功企業的豐富實踐支撐的中國式企業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

陳清泰、蔣黔貴、趙純均

華僑城集團簡介

華僑城集團地處廣東省深圳市,位於中國改革開發的最前沿,在20年的發展中,由一片灘塗發展成為跨產業、跨地區,具有獨特商業模式的企業集團,成為引領發展趨勢的行業領袖,華僑城集團為中國式管理的成功之道提供了值得研究和學習的範本。

華僑城集團的成功體現在以下三點:①通過一係列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決策,實現了由單一城市建設到多元產業發展的產業格局,為企業發展打下了永續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牢固根基;②以創想文化核心價值的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構建了文化引領成長的企業發展模式;③由自發到自覺的引導產業協調,形成了組合協同多元化商業模式,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樹立了行業學習和跟隨的典型範式。

我們選擇華僑城作為“中國式管理”研究樣本,除符合項目組挑選樣板企業“行業內中國前三名、15年以上發展曆史、無重大負麵影響”三個基本條件外,還有如下四個主要原因。

一、創新進取,在改革前沿不斷探索改革之路

利用開發區進行招商引資,是我國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全國各地的開發區中,隻有華僑城從一個開發區成功轉型為一個跨區域發展的多元化企業集團。位於改革前沿深圳的華僑城,用不斷進取的精神,詮釋了中國企業的進取精神。

華僑城成立之初是一個半行政性的開發區,在初始發展階段是1985年成立的華僑城建設指揮部與華僑城經濟發展總公司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采用蛇口模式對開發區進行建設和管理。在從沙河華僑企業公司接受一批工業企業的基礎上,從1986年開始,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吸引外商尤其是華僑的投資,至1993年,華僑城企業已經發展到近百家,涉及20多個行業領域。但是經過第一個發展周期後,深圳開始進行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華僑城區域內的企業也開始分化,一些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企業經營開始惡化。這使華僑城意識到當時政企合一的體製雖然在企業發展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將嚴重影響到日後的產業結構調整,無法形成自己的產業,會限製自身的發展空間。於是,華僑城主動將自己轉變成為一家純粹的企業。通過體製改革,剝離行政職能,強化經濟職能,不僅掌握了產業的主導權,還從“地主”變成“資本家”,從“收租者”變為“投資者”,其發展的空間和視野也大大擴展。經過體製改革之後的華僑城,大力發展電子、房地產和旅遊產業,1998年成為深圳首家銷售收入“超百億集團”。

在華僑城區域內獲得成功的華僑城並不滿足,又開始了跨區域擴張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成都、長江三峽、深圳東部,以及天津、泰州等地開疆擴土,形成了跨區域發展的格局,從原來的一個開發區下麵擁有若幹企業轉變為一家企業下麵擁有若幹開發區,真正做到了市場有多大企業就有多大。

二、行業影響,在相關產業引領發展趨勢

在1994年產業調整以前,華僑城一度達到下屬110多家企業,涵蓋30多個行業,但是多數企業占用資源較多,利潤卻不高。經過認真調研,華僑城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果斷地通過多種形式剝離副業,突出主業,逐步確定了電子、旅遊和房地產三項主營業務,從而發展到今天的三大主業和五大子集團。電子、旅遊和房地產是華僑城在對市場未來幾十年發展趨勢研判基礎上做出的選擇,也是華僑城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華僑城秉承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原則,在相關領域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三、學習典範,發展模式成熟具有借鑒意義

在突出主業並擁有上市資本平台後,華僑城確定了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並視之為核心競爭力。華僑城是成片開發的區域,最初僅僅以主題公園為主要特色,通過對自身實踐的總結與思考,以及對日本、美國等國外相關行業和企業投資模式的分析與研究,華僑城意識到旅遊與地產結合的優勢,並以在華僑城西部建設一座意大利風情小鎮波托菲諾為契機,進行第一次嚐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華僑城從而逐步形成了“以旅遊主題地產為特色的成片綜合開發和運營”的核心競爭優勢,這一發展模式為中國多元化企業如何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發揮多元產業的關聯和範圍經濟提供了一個成熟的典範。

四、科學發展,將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有機統一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曆程中,在一些區域和產業中,出現了以環境換發展的趨勢,很多企業將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對立起來,特別在改革起步較早的區域,這一爭議一直存在。但是華僑城以一個成功企業的發展證明,社會責任和經濟發展不僅可以和諧共存,而且還可以成為企業發展的支持力量。

華僑城早在1985年就確立了“環境就是優勢,規劃就是財富,結構就是效益”的理念,在早期的規劃中就堅持依山就勢,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思路,並將之融入到企業發展的理念中,成為華僑城新項目開發的基本思路。作為一家富有責任感的企業,華僑城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責任並非負擔。企業不能推卸責任,而是應該采取更合理的方法承擔責任。在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關係日益緊張的今天,華僑城為我們樹立了承擔社會責任與實現經濟利益相和諧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