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研究成果將以“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為載體,陸續與讀者見麵,大家共同分享經驗,共同探求管理奧秘。

2.基於管理二重性的“中國式企業管理”

管理與技術和資本不同,管理不僅具有生產力的性質,還體現為一定的生產關係,因此具有明顯的二重性。涉及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生產經營組織的部分,理論科學的意義比較強,具有普適性;涉及生產關係,如在經濟製度、所有製結構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麵,卻體現出強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層組織產生於德國,創新的變革理論產生於美國,強調精神力量的企業文化和嚴格精細的管理風格則產生於日本。這不是一種偶然,其中包含著地域、曆史與民族特色的必然。

發達國家工業化期間積累的管理科學是全人類的財富,中國企業正不遺餘力地從中汲取營養。中國有悠久的曆史文化,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辦法,幾乎全部標注了明顯的中國特色,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現實規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決定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存在。它存在於將管理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而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中,企業管理理論、方法的普適性與理念的特殊性有機融合,往往是企業競爭力和成功的關鍵所在。

3.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企業管理是沿著“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軌跡前進的

改革開放後,企業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基於計劃經濟體製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經成為提高企業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國企業的管理麵臨脫胎換骨的變革。麵對經濟體製轉軌的大勢,眾多企業管理者既興奮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國務院指派,袁寶華同誌曾率領馬洪、鄧力群、孫尚清等人組成高級代表團赴日本考察經濟管理。考察期間代表團發現,中國工業企業1976~1978年所麵臨的情形與日本企業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樣處於恢複生產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整頓企業管理、轉變管理理念、以現代化管理改造傳統管理勢在必行。代表團認為,日本的文化傳統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可以成為中國企業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徑。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習日本的企業管理就成了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起步階梯,現場管理、全麵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傳入中國,令很多企業管理者耳目一新,紛紛效法。

1983年,時任國家經委常務副主任的袁寶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改造傳統企業管理的思路,後來被確認為“十六字方針”。這一方針為當時以及後來的企業管理者明確了思路,把中國的企業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曆史傳承、又要提煉創新,既要引進學習、又要結合國情和不喪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業以適應市場、提高效率為目標的管理改進和管理創新活動逐漸活躍,形成了學習企業管理、研究企業管理的熱潮。

回顧近30年來企業發展的曆史可以發現,中國的企業管理正是沿著“十六字方針”的軌跡不斷取得進步的,“十六字方針”在實踐中被進一步確立;很多企業遵從“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道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4.中國企業成功之道的初步發現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擔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理論研究部分總報告的撰寫工作。該報告以戰略和組織為中心,從企業經營多個維度的綜合管理的視角,總結了中國企業在30多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概括為“中的精神、變的策略、強的領袖、家的組織、和的環境、學的創新、搏的營銷、苛的運營、融的文化”。

以上多個角度的初步梳理並沒有完全涵蓋項目研究的各個方麵,但是透過這些共性總結,仍可以一窺中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有著很濃厚的中國哲學色彩的“中的精神”,為了適應環境而高度權變的戰略,以品德、魅力和願景凝聚團隊的傑出企業領袖,富有中國家庭色彩的組織控製,以共贏的政企關係、和睦的行業氛圍和正麵的公眾形象為代表的和諧環境,以標杆模仿與整合再造相結合的創新路徑,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的營銷努力,在嚴格基礎上精細、高效的運營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個人與團隊的有效融合等。這是我國企業成長的共同財富。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是從實證研究入手,以案例調研為基礎的,案例調研更適合於發現假說;作為互補,項目涵蓋的一批成功企業的樣本以及長期數據的實證研究成為驗證假說的有效手段。而檢驗這些中國式管理規律是否具有更為普遍性的意義,則不僅有待於在多數的中國企業中觀察到這些經驗落地開花,更有待於中國企業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國企業家和中國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續的尊重。盡管管理科學的理論框架在美國產生,但我們對於中國企業進行深入研究,一定會成為擴大理論領域、使理論更具普遍性或者產生創造性發現的重要機會。對於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我們期許這些研究和總結的成果,能夠為大家提供思考和實踐的廣闊空間,啟迪今天,影響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