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結核是自生於深海底的、以錳和鐵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物。又稱錳礦球、錳礦瘤、錳團塊或多金屬結核。大都呈結核狀。除錳和鐵之外,還含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儲量巨大。19世紀70年代發現。除最常見的結核狀外,有的呈殼狀或板狀。結核直徑一般為1~20厘米,表麵呈土黑、褐或棕褐色,比重約2~3。核心由結核碎塊、岩屑或生物碎屑組成。殼層成分不受核心的影響,在核心周圍呈環帶狀構造,每一殼層不都是連續不斷的,厚度也常不均勻。核內還發育有放射狀裂隙和橫向裂隙。結核中的礦物,結晶程度較差,不同成分常以微晶狀態共生。化學成分隨地而異,但所含主要元素為Mn、Fe、Si、Al、Ca、Mg、Na、K和Ti等,次要成分有Ni、Cu、Co等。其餘有U、Th、Nb等多種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接觸海水的光滑麵含Fe、Co和Pb較高,埋入沉積物的粗糙麵富含Mn、Cu、Ni、Mo等,內部殼層成分較均一。
深海錳結核在大洋底的分布
深海錳結核在各大洋底均有分布。以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產量較大,太平洋的富集度較高。同一大洋的不同海域,其富集度很不均一。都存在於鬆散沉積物內且主要富集於泥—水界麵。可與各類沉積物共生,但在紅黏土和矽質軟泥沉積層中最多見。成因仍未定論。有人認為其金屬成分的來源有:
(1)由徑流帶入海洋的陸地岩石風化而分解出的金屬離子。
(2)海底玄武岩的海解作用提供了Mn和Fe的成分。
(3)海底熱液提供的成分。這些成分在氧化環境中緩慢沉澱,金屬成分經生物活動富集,處於氧化、還原界麵之上時以離子狀態運移,處於此界麵下則發生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