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師夷長技以製夷(1 / 3)

同洋人做生意,兩種態度完全不能要:一則以洋人為野蠻人,茹毛飲血,未經開化。一則見洋人則腿軟骨酥,稱之為父母大人,拿這兩種態度來辦洋務,怎有不喪權辱國的道理?

——胡雪岩

一個國家、民族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不斷地吸納世界各國的優秀先進的文明成果。一個人的事業也是如此。胡雪岩的成功之舉也在於順應了此理。在當時落後的中國,“洋務”是西方先進的東西。胡雪岩能在商人與國家的兩重角度看到其先進性,進而“盡竭力,協理洋務”,“假借洋人之用”。這一點胡雪岩又是超越其他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其通常的經營理念應是:隻有不斷大膽借鑒,不斷創新,才能經營獲勝。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加上自然經濟使中國“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使封建統治者養成妄自尊大的心理,把外國貶稱為“夷”,稱外國人為“夷人”。

但是,跨入19世紀以後,中西方文化差距越來越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國勢日強,而中國處於封建末世,可悲的是統治者依然昧於時勢,沉迷於“天朝上國”的迷夢。隻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創傷,麵對數千年來未曾有過的變局,才開始明白傲慢不足拒堅船,清議不能抗利炮。林則徐“最早睜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李鴻章等識時務實的大吏率先用“洋”取代“夷”,預示著中國人對世界大勢的認識正發生根本變化,傳統的“夷夏”之辯為對等的華洋之稱所代替。伴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振邦興國運動的開展,仿效歐美東瀛以振啟錮弊、救亡圖存日漸成為近代中國曆史的主題。

19世紀60—90年代,清統治者中一部分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提倡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從軍事、政治、經濟、文教甚至外交各個領域開啟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舊時稱這段史事為“同光新政”,後被曆史學家命名為“洋務運動”。

胡雪岩是一個商人,思之所及,首先考慮到的是利益。因為他生活在一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因此他個人的利益又常常與民族的利益分不開,特別是當他同洋人做生意時。

江南是蠶桑業發達的地區,在外國勢力未侵入之前,一般都是手工染絲業,由當地一些小手工作坊加工,所以,與蠶桑業有關係的人數以萬計,隻要市場出現什麼風波,往往就會使無數家庭破產,淪為難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清政府對江南特別是江浙一帶的蠶桑業起初是有保護政策的,嚴禁大手壟斷,哄抬價格,或賤價收購,所以江浙一帶桑蠶業一直發展得很好。

但是洋人的勢力一侵入中國,形勢就變了,西方的機器工業的生產效益遠遠強於清朝的手工作坊,而且質量也強於傳統的手工技術標準,洋人先是大量地收購生絲,然後把生絲運回國內,這使得江浙一帶的手工作坊沒有生產原料,因此不得不關門大吉。在許多手工作坊紛紛倒閉之後,西方的商貿勢力就掌握了蠶桑業市場,他們肆意壓低生絲的價格。剛出的生絲如果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不到一個月便會由雪白變成土黃,進而分文不值。那些分散的蠶農看著剛出的雪白的生絲,根本不敢久留,並且桑蠶業一直是江南一些地區的主要農業,維持著千家萬戶的命運,如果絲質變壞,洋人拒收,那麼這些蠶農一年的工夫就化為泡影,所以,盡管洋人把價壓得十分低,但無數蠶農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還是乖乖地把生絲送往那些洋人設的收費點。

胡雪岩在浙江多年,對蠶桑業中間的名堂看得十分明白。他一直想在蠶桑業中分一杯羹,卻苦於無資金,因而先安下心來辦錢莊,拉政府部門關係。很快,資金雄厚了,於是,他開始步入他夢寐以求的蠶桑業了。

他以浙江巡撫的名義在鄉下收購生絲,並且價格高於以往洋人的收購價格,這對那些久受洋人擺布的蠶農來說,無疑是天大喜訊,紛紛把生絲賣給胡雪岩的人。但是以胡雪岩一人的資本,怎能能夠收購完浙江一省的生絲?於是胡雪岩想了個主意,由浙江巡撫率頭,成立蠶絲總商會,商會成員都是浙江的大富翁、鄉紳、告老還鄉的官僚等等,這些富翁們如果願意出錢,則出錢;不出錢,則提供擔 保。向誰提供呢?向那些蠶農。

胡雪岩向那些前來賣生絲的蠶農們說明:“我們先付你一部分錢,另外一部分我出具欠條。這個欠條由蠶桑商會擔 保,而且加蓋浙江巡撫的官櫻這部分錢一般等到秋天就付給你們,而且還付有利息。”

胡氏這一手的確厲害,洋人一下子慌了神。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他們的絲廠都依靠中國絲源,這樣一來,讓胡雪岩把絲源壟斷起來,他們國內許多絲廠“無米下鍋”,紛紛告急。外國洋務商辦於是都跑來找胡雪岩,要求把生絲賣給他們,哪怕價格高一點也沒事。但是這時胡雪岩的報價已不是高一點的問題,差不多要比以往的生絲收購價高出一倍,洋商一聽個個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