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模擬太空旅行(1 / 1)

盡管早期的科學家用載人氣球進行研究工作,但他們很快發現,研究工作也可以通過地麵控製的氣球來完成。由於成本和安全的原因,大多數科學家都在地麵控製探索大氣的氣球。

20世紀50年代後期,軍方開始考慮進行載人氣球飛行。軍隊的飛行員需要了解當飛到30000米以上的高空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當時,有人提出,一旦火箭發射成功就可以進行載人太空飛行計劃,軍方要對諸如降落傘、增壓服及維持生命係統等高空設備進行測試,同時也想更多地了解航天醫學的知識。

海軍和空軍都製定了載人氣球飛行訓練的計劃。海軍的計劃叫“同溫層-實驗室”。1956年11月8日,由海軍軍官馬爾科姆·羅斯和M·李·劉易斯駕駛的“同溫層-實驗室”1號氣球升到22800米的高度,創造了新的紀錄。盡管由於氣閥失靈,使氣球下降速度猛增,但這隻茂大的氣球最後減緩了下降速度並安全著陸。

與此同時,空軍方麵也開始實施代號為“人高”的係列高空氣球飛行計劃。“人高”號的密封艙是一個圓柱體,它的大小更接近最初的7名宇航員使用過的小型圓錐形“水星”號密封艙,而不像皮卡德夫婦發明的氣球吊艙,它看上去與一個大的潛水氧氣瓶或潛水艇的潛望鏡相似。艙內隻能容納一人,駕駛員穿上部分增壓服,坐在一個有網眼的尼龍座位上,四周是維持生命的裝備和科學實驗儀器。

這隻聚乙烯氣球由溫仁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密封艙和降落傘可以通過駕駛員或地麵控製脫離氣球返回地麵,密封艙還能裝上程序,在飛行的第二天的黃昏脫離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