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長久以來,對地球的情況並不了解。
如地球是什麼形狀的?經過幾千年的摸索和爭論,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如果有人進一步問它是標準的圓球嗎?很長時間都無人能回答。人類發射的第四顆衛星,即隻有1.5千克重的“先鋒1”號,探知了地球呈梨形。
再如,我國的國土有多大?幾千年來,在地麵上的多次反複測量,仍然隻能得出一個大致的數字。有了飛機以後,國土測量要容易一些,但也需要花10年時間,拍100萬張照片。而利用衛星勘查我國國土,隻要幾天時間,拍500張照片。通過衛星照片曾發現過青藏高原上過去地圖上沒有標出的湖泊。
再如,什麼地方的地下蘊藏著礦物和水源,地球的斷層和板塊的準確位置和走向,在有衛星以前,很難探測得很準確。而用人造地球衛星探測,相對地要容易得多。如蘇聯曾用衛星找到三個金剛石礦;美國衛星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多處淡水資源;我國衛星發現,每年都發生滑坡的一段寶成鐵路,原來是建在地球的一條斷裂帶上,改道後,就不再需要每年都進行搶修了。
再如,人們知道,亞馬遜等原始森林在迅速縮小,沙化地麵在不斷擴大,地球環境受到嚴重汙染。但在有人造地球衛星以前,很難掌握精確數字和整體情況,而衛星卻能使這一切一目了然。
再如,地麵上的幾萬個氣象站,也很難將氣象變化預報得很準確,因而使人把“天有不測風雲”當作揭示規律的警語。其實不然,有了人造地球衛星以後,全球的氣象變化,都在掌握之中。如氣象衛星從沒有漏報過一次太平洋的台風,使人們能從容地應付每一次台風襲擊,大大地減少了台風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1981年,我國長江上遊連降大雨,河水猛漲,已超過警戒水位,防汛部門考慮是否動用荊江分洪工程分洪。如果分洪,將有40萬人搬遷,60萬畝良田被淹。但如不分洪,大雨繼續,河水泛濫,造成的損失比這更大。在這舉棋難定的時候,氣象部門根據衛星氣象雲圖分析,作出大雨即將停止的預報,這使防汛部門決心不分洪,避免了分洪帶來的損失。
人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反過來理解,如果跳出廬山,就會“旁觀者清”了。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大地測量衛星、照相偵察衛星和環境監測衛星等遙感類衛星,就是跳出地球,高居地球之上的眼睛。這隻火眼金睛是遮不住的,地球上的各種情況和地麵之上大氣層變化,都逃不過這隻“千裏眼”。
遙感類衛星,還可用來評估農作物長勢和預報產量,發現森林蟲害和火災,測算海洋水溫和浮遊生物分布;能探測魚群走向,預報漁汛,監視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以及進行考古和軍事偵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