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處世變通學(1)(1 / 3)

避其鋒芒——棄道穿山法

插針之技在於覓縫之功

公元前713年夏季,鄭莊公親自率領公子呂、高渠彌、潁考叔、公孫閼等將士,攻打宋國。莊公為中軍,建立一麵大旗,上寫著“奉天討罪”四個大字,浩浩蕩蕩向來宋國殺來。

宋殤公聽說鄭國夥同齊、魯兩國軍隊一起來犯,嚇得麵如土色,連忙召見司馬孔父嘉,研究禦敵之策。孔父嘉對殤公說:“鄭國假托王命,號召列國,但跟隨他的並不多。蔡國和衛國就沒有相從。現在鄭伯親率兵士在此,其國內必定空虛。主公可以準備重禮,派使者急速送與衛國,賄賂其糾合蔡國用輕兵襲擊鄭國。鄭莊公聽說自己的國土將丟失,必然要抽調兵力去營救。如果鄭兵退去,齊、魯之軍也就難以獨留了。”

應該說,孔父嘉的這一策略是很高明的。當鄭國太子忽遣人將告急文書送到莊公手上時,莊公立即命令班師回國。但是,宋國聯絡衛國組成的這支軍隊,並沒有抓緊戰機去直接進攻鄭國的都城,而是在中途節外生枝,召來蔡國軍隊去進攻戴國。蔡人本來是宋、衛陣營,但對宋、衛兩國在伐鄭途中才召他遠道伐戴,很為不滿。因此,沒有積極配合宋、衛軍隊的行動。宋、衛、蔡三國內部出現了矛盾。這樣,就給鄭莊公提供了可乘之機。

鄭莊公在班師回鄭的途中,聽到宋、衛之兵已經移師攻打戴國的消息,心中暗喜。他想,宋、衛聯軍攻戴,戴國必然急於求援,而宋、衛、蔡之間行動不協調,較容易擊破,何不趁此一箭雙雕?於是他傳令公子呂,高渠彌、潁考叔、公孫閼四將,各領一路人馬,授以妙計,偃旗息鼓,向戴國進發。

正當戴國之君處在危難之際,忽聞鄭國公子呂領兵來救,即打開城門納人。其實,莊公也在隊伍之中,騙進戴城後,莊公便將戴君驅逐出城,兼並了戴國軍隊。宋、衛聯軍見鄭伯已經占領了戴城,無比憤怒,表示要與鄭軍決一死戰。而此時鄭軍其餘三將已對宋、衛聯軍形成了包圍之勢。經過一場廝殺,衛將右宰醜陣亡,孔父嘉落荒而逃,宋、衛、蔡三國車乘兵員都被鄭國所俘獲。鄭莊公得了戴城,又擊敗了三國之兵,大軍奏凱,滿載而歸。

鄭莊公此次的勝利,在於抓住了敵手的兩大空隙:一是宋、衛聯軍沒有真正實施襲擊鄭國後方的策略;二是蔡國人對宋人的不滿情緒。結果變被動為主動,扭轉了局麵。在危難麵前,在被動局麵下,如果能抓住可乘之隙,充分利用,確實可以改變“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政治爭霸戰中是這樣,商場爭霸戰中也是如此。日本汽車打人美國市場就是一例。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汽車工業作為開發日本出口潛力的關鍵行業之一並把美國作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可是,當時日、美汽車生產和技術水平差距極大。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汽車生產的第一大國,“底特律汽車城”名聞天下。

但是,日本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進入60年代,美國人對汽車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的、豪華的汽車,但由於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道路越來越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及停車都不方便,加上油價上漲,人們感到大型汽車耗油多,因此,美國人的偏愛已轉向價廉、耐用、耗油少、維修方便的小汽車。於是,日本豐田公司針對美國人喜好的轉變,製成了一種小巧、價廉、維修方便、速度快捷,乘坐更舒適的小汽車,具有物美價廉的良好形象,受到一些美國人的歡迎,終於打進了美國市場。接著,日產公司在研究了美國汽車的製造技術、設計優缺點、消費者口味以及市場環境後,也於60年代初推出“藍鳥”牌汽車,並成功地進入美國市場。

日本小汽車打人美國市場,並未引起美國汽車製造業的關注。即使是在1960年至1969年日本小轎車銷量猛增時,底特律還是在忙於生產大型豪華轎車。既沒有防禦,也沒有阻擊和迎戰。這就為日本生產的小型汽車讓出了市場。日本汽車業充分利用這一空隙,乘隙出擊,擴大戰果,從而贏得了對美國汽車戰的勝利。

到80年代,日本汽車業同美國汽車業在力量對比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日本汽車工業蓬勃發展,雄視世界,不僅日益擴大對美國市場的占有份額,同時也向全球進攻。據美國《幸福》雜誌統計,在1986年世界20家最大汽車公司中,日本占了9家;在美國市場上,每售出4輛汽車,其中就有一輛是日本生產的汽車。日本汽車業今日之成熟,與當年抓住空隙打入美國市場,並占領這個“汽車王國”的市場的謀略是分不開的。

貌合神離合作依然

複辟狂張勳,以數年之心誌,乘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之間產生矛盾之時,於1917年7月1日淩晨,身穿朝服,招呼文武官員300多人,擁入清宮,大聲喝令:“今日複辟,請少主即刻登殿。”嚇得瑜太妃嗚咽道:“萬一不成,反恐害我全族了。”張勳哪管這些,把13歲的溥儀又捧上了台。3日之內,張勳連續發表了19道偽諭,自封為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好不洋洋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