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處世識人學(5)(3 / 3)

他對科長權威所抱的恐怖心,其實是戀父情結作祟,由於他仍未解除對父親的偉人與權威的不安,所以他才會如此畏懼科長的權威。

因此若看到有人在上司麵前表現過度的驚惶失措,就必須追尋其心理根源。

再三要求的人

有很多人喜歡用強迫的方式邀請別人,相信體驗過這類邀請的人一定不少,而這些喜歡勉強別人應邀的人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忽略了拒絕者的心意和立場。

這種人麵臨對方拒絕時,會一再重申自己的意見,以為如此對方就不會再拒絕,觀察這些不顧對方推卻仍勉強邀請的人,可推測其大約有四種想法。

第一種是把對方的拒絕看成客套。這時,邀請的人就會勸告對方:“你不必這麼客氣嘛!”但對方如再次拒絕,他仍要求:“我看你真是太客氣了,現在都已經下班了,你就輕鬆一點,不必這麼認真嘛!”一再發揮他推己及人之心。

第二種是,主觀地以為對方如果拒絕,就等於斷絕了他們的關係。所以當對方推辭時,會覺得很失望,認為對方太冷淡。這種人遭對方拒絕時,則會表示:“我誠心地邀請你,你卻一再拒絕,真是太不夠意思了!”

這種人試圖勉強對方,當對方推辭:“你實在有所不知,因為我已經和太太約好了,所以真的沒辦法!”時邀請人仍不放棄,還故意刺激他:“我看你是怕太太吧!”以話中有話的方式來激將。甚至邀請者還會聯想:就是他太太破壞我們兩人的友情。

第三種和第二種類似,邀請人一個人玩樂時,會覺得寂寞而缺乏勇氣,所以邀請的對象都是固定的。由於邀請人和被邀請人有共同玩樂的經驗,且認為兩人搭檔得天衣無縫,所以就想強迫對方同樂借以壯膽,換句話說,其實邀請人根本是依賴對方,因無法獨自取樂而勉強對方。

第四種,邀請人希望對方滿足其虛榮心,聽他炫耀,或讓他發泄不滿和惱怒的情緒。

隻要仔細分析這些邀請人的動機,就可以了解對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強迫行為。這類人,希望自己依賴的對象能滿足自己的傾訴等欲望,所以完全忽略他人的權利和心理動機,勉強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擔心脫離同伴的人

有些人很介意自己親密的朋友瞞著自己參加其他聚會,將對方的這種行為視為背叛,並產生與朋友疏遠、悲傷、嫉妒等複雜的情緒。這些人往往會埋怨對方,積極盤問背叛自己的同伴,通常大都以鬧別扭來表示。

大體上來講,無論再怎麼親密的朋友,有時也可能礙於聚會的目的、內容或參加者的職業,甚至嗜好、性別、年齡等,不方便邀請對方參加,這是可以諒解的。

但因此鬧別扭的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既然彼此是好友,那麼無論何種集會,對方至少應先取得自己的同意再赴會。事實上,這是單方麵自以為是的看法。

其實,他們之所以厭惡親密的朋友把自己拋在一邊,獨自參加活動,是因為這種人隻注意到自己和別人的關係,而忽略了自己應有的胸懷。由於心靈的封閉,別人當然無法與他們接觸,所以無法交流彼此的感情,也就不可能成為至交。

即使這些人與朋友共同赴會,也不能融入會場的氣氛,所以對方自然排除和他一起參加的可能。

容易鬧別扭的人,本身雖然封閉著心靈,但卻希望別人能設法向他們敞開心靈。換句話說,就是因為他們對別人有所求,且希望別人關心自己的欲望很強烈,才會以自我為中心,當他和同伴一起出入各種場所,也希望自己成為焦點。但正是這種欲望,才是把他自己推離同伴的基本原因,但這種人往往不易自覺。

探討這些人的心理,是由於幼兒時期的母子關係所致。幼兒和母親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幼兒時期也可以說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安定時間。但一旦察覺母親並不完全屬於自己,也屬於其他兄弟姐妹時,例如母親隻帶哥哥或妹妹外出,而留下自己,就會感覺不安、孤單,心中對兄弟姐妹產生嫉妒心,同時埋怨母親。

殷勤卻又無禮的人

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則之一,就是彬彬有禮的態度。然而,向對方表示禮貌,通常必須遵守某些原則,若過分客氣的話,反而是失禮,這就是所謂“殷勤而無禮”了。

法國文人la·bmyere曾說:“表現在外的禮儀,隻要稍具天分就可以做到;但是精神上的有禮,則需具備多種資質。”所謂殷勤而無禮的人,就是缺少這種資質。

殷勤而無禮的人,通常與人應對時都采取低姿態,本來行禮一次就夠了,他卻不厭其煩地一再行禮,寒暄也比別人多花時間,同時隻有讚賞,沒有批評。所以初次接觸這種人時,人們多會對他們立刻產生好感(感動於對方的低姿勢),可時間一長,就自然而然感覺厭煩,甚至說:“那個人真是殷勤而無禮!”

總之,這些人表麵上雖然彬彬有禮,其實內心卻潛藏著攻擊的欲望。這種人的特點是:看似圓滑,行事謹慎,但不免過於虛偽。

晚會上神采奕奕大肆活動的人